■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自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有著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歷史傳統的特定內涵和具體意義的。它既借鑒了西方文明的優秀思想,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由觀。黨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實踐發展提供學理支撐”,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內涵,有效回應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沖擊,用正確的自由觀指引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個人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自由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和發展根植于中國的社會實踐和基本國情,也批判性的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由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由”這一命題有過經典闡述,他們的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觀的重要來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自由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觀包括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第一,自由是人的類本質,人的類本質就在于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性質,自由構成人的類本質。所謂人的類本質是指人區別于動物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征和特點,即“自由地有意識的活動”。第二,自由是實踐與認識的統一,自由需要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這種改造是實踐性的。第三,自由是相對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人類對自由的追求是人的類本質所決定的,而在歷史進程中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演進也是不會改變的。但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實踐條件下,自由又必須受到社會客觀規律的制約。在這個意義上,自由又是相對的。第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由是共同體中的自由。在人類的歷史上,實踐活動從來不能夠只依靠個體來完成,人們的實踐必須通過社會交往、社會關系才能順利進行。因此,自由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夠實現。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于自由的追求可追溯甚早。中國古代自由思想大致分為兩種派別。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自由思想和以程頤為代表的儒家自由思想。道家自由思想又被學界稱為內在自由,他的核心觀點為:自由是人的天賦權利,他在《逍遙游》一篇中明確表達了人在本質上逍遙自由的思想。莊子的自由,哲學性質上屬于“內心自由”。與莊子“內在自由”截然相反,儒家程伊川的自由思想是一種理性的自由,在內涵、特點與最終追求上都有所不同。他認為自由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權利的表達與實現,更是儒家規范、道德、倫理的實現。他認為自由的實現要按照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性制定社會制度與倫理規則,并使人人遵守這些社會法則與規范。人類遵從基于自身道德理性制定的社會法則與倫理規范,就是自由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存活與世必然要涉及到以下三種關系,與自然界的關系、與社會系統的關系(強制的交往關系)、與其他具體的人的關系(非強制的交往關系)。
人的生存及發展能力是人在自然領域中自由的核心內容。魏建國認為這種自由可以被稱為主體自由。當人的需要不能直接被滿足時,會產生強烈的被限制之感,因此人通過實踐來改造客觀世界,從而滿足自己的主觀需求,當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被滿足之時自由體驗由此便產生。馬克思指出:“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比说纳婧驮偕a必然要以物的消耗為前提,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源,人最基本的生存得不到滿足。當一個人生命受到威脅時,自然不會產生自由的體驗。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人主體自由的前提。
人不僅生活在自然領域中,同時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主要表現為人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利進行自覺自主活動的自由。而人們在行使這些權利的時候需要和他人產生交往,這種交往常常是強制的。社會自由本質上體現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強制性交往關系中。比如工作上的協作關系,經濟上的貿易往來。社會自由在這里包括政治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經濟自由(勞動自由、財產自由等)、思想文化自由(出版自由、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等)。人們的這種社會自由,是需要受到限制的。因為在社會交往中,個人自由的無限膨脹是必定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它不僅受到社會歷史規律的制約,而且也受到社會規范的影響,還直接受到法律規章的約束。厘清社會規范、社會規律、規章制度與人的社會自由的內在關聯,有助于明確人的社會自由的基本內涵。法律和制度是對這種社會自由的保障。
這一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實際上還是權利之間的關系,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盡管有各種規則的限制,人們還是很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人。真正的自由并不能停留在這一層面。
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除了強制性的交往關系,還存在非強制的交往關系。汪行福教授認為,在愛情和友誼中,人與人的關系便可以被稱為非強制的交往關系,這種關系,不再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它超越了權利與義務的范疇。對于我們所愛之人,我們愿意去理解對方,為了對方而限制自己。黑格爾將這種自由稱之為具體自由。汪行福教授將黑格爾的具體自由理解為交往自由,使得人在社會領域的自由有了超越權利與權利關系的路徑。強制的交往關系和非強制的交往關系在社會實踐中并不是可以清晰的被一分為二的,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會交織在一起。但是最終的自由只能是在非強制的交往關系中才可能實現。
基于上文對主體自由的分析,在現代社會中,享受物質權利是個體自由的基礎。物質生產能力越發達,人們所享有的自由就越多。機器的使用減少了人類的簡單重復工作,將人類從繁瑣的重復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創造、思考和享受。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也擴大了人們自由享受的范圍。
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物質資源的可獲得性關系到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自然領域中的主體自由的實現。因此,能夠極大發展和促進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自由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自由特性,又將這種自由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使之不至于成為某些資本巨頭壓迫人民,控制社會的工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自由的貢獻還不僅僅體現在發展生產力這一層面。同計劃經濟下的依附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還培育了人的自立意識,自主精神,契約意識。
要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自由要堅持效率和公平的統一,這種統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由的實現不僅受物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的,更重要的是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自由實現,必須堅持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的統一,既為人的自由提供最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也要確保廣大勞動者的平等地位。否則,市場經濟的發展將會成為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工具,而并不是自由的實現路徑。
在社會歷史領域,人的社會自由受到道德、法律等社會規范的約束。但是它并不是自由的限制,相反還是自由的保障。制度法律如何能使人得到自由?其一,制度規范把人從不確定性中解放出來。它具有把人從主觀的“不確定性之苦”中解放出來,賦予其自由以現實性的意義。合理的行為規范已經蘊含在社會風俗習性之中,體現在規章制度之中。人們只需要遵守即可被社會認可。其二,制度規范防止了人們互相傷害,自由是以理性與自律為前提的自由,毫無顧忌的自由等于沒有自由。制度在實踐上最大的保障了每個人不被他人干涉,反對破壞性自由。如果人人都能在制度法律中獲得自我的同一,將自身體現在規則中,那么人們的意志實際上并不會發生碰撞,社會就像一架運行良好的機器。在規則制度這一具體內容中,主體才有可能實現自我同一。這就要求我們依法治國,大力加強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開展普法教育,讓法制意識滲透進每一個公民的行為習慣中。
在社會自由中,規范的意義也只在于防止人們的意志和行為相互碰撞,相互傷害,并不具有促進自由實現的積極意義。汪行福教授將自由理解為交往性的,只在于非強制的交往關系中才能實現。制度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意志的摩擦,但更多的還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來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制度可以使人們之間的工具性行為在一個可預測和既定的框架內從而限制人們互相傷害,但交往理性才可使黑格爾意義上的自由真正實現。哈貝馬斯將人的行動區分為四種類行,其中交往行為或許可以成為交往自由實現的路徑:將相互理解作為人與人交往的核心,行動者使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作為理解其相互狀態和各自行動計劃的工具,以期在行動上達成一致。這種自由只能在非強制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