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美/山東管理學院經貿學院
隨著“一帶一路”和“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國家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等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專業能力強、英語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專門用途英語(ESP)是專門為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培養在專業領域或特定行業具有較強的英語交流能力,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專門用途英語人才。ESP是解決目前人才培養瓶頸問題的有效手段。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教師專業發展是是確保學生發展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在人才培養創新背景下,建設一支高素質大學ESP教師隊伍擺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
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語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也在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推動專門英語教學改革,實現英語教學與專業發展有效融合。當前,ESP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師自我發展的一大方向,也是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從當前情況來看,教師專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受環境、實踐等因素的影響,大學ESP教師專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背景多數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缺乏ESP的學科專業知識。由于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英語師資隊伍總體數量不足,繁重的教學任務嚴重擠壓了自我發展空間,致使英語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反思教學、自主學習。此外,高校的科研考核、教學考評、職稱評審等壓力使ESP教師無暇思考課程建設和教育質量以及自身專業發展,制約著英語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很多高校認識到通用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也深感ESP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目前ESP教學實踐經驗比較缺乏,引導教師轉型發展模式不夠成熟,ESP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缺乏激勵機制,致使教師的教學熱情得不到有效激發,造成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在專門英語教學方面的改革探索動力不足,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來,ESP教師自我成長和專業發展嚴重受阻。
面對社會對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高校應主動回應訴求,提供大學英語教師更加有利的轉型機會,營造更加專業化發展氛圍,讓ESP教師在實踐中更好地自我發展。吳一安[1]研究表明: 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關鍵因素。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對教師進修培訓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問題,教師培訓進修的機會匱乏。進修培訓機制的不健全勢必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職業成長。此外,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彼此交流的合作氣氛,共同發展的愿景沒有達成,導致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產生職業倦怠。
科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推動力和持續動力。沒有科研和理論的提升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2]。英語教師受傳統外語教學觀念影響,重視教學、輕視科研的現象較突出,對科研能力在職業發展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大學英語教師承擔大量繁重的教學工作,自主學習和教學反思效能低下,專業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制約著教師成長。大學英語教師在科研方面經驗不足、缺少帶頭人的引導和指導,科研工作困難重重,挫敗了研究的積極性和探索精神。
實踐共同體( 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是“新手”變成“老手”的過程。即學習者在參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其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不斷成熟,身份認同不斷增進,逐步成長為優秀教師。教師本質上是作為一種實踐共同體而存在的社會群體,是由為完成共同教學任務、提高自身能力凝聚在一起的一群實踐者、研究者、行動者和和合作者。教師實踐共同體是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的一種有效策略,引導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激勵,共享資源,圍繞共同的目標,依靠共同的愿景,在合作文化氛圍中,獲得更多職業認同感,改善心智模式,促進專業發展。可見,進入新時代,在實踐共同體理論視域下探索大學ESP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是必要緊迫的。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反思能力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和專業發展的標志性能力。當教師能夠觀察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并審視和分析自己教育教學行為和教學結果的時候,教師的自我教育、教學反思能力形成,標志著教師得到成長。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教學行動中通過思考、觀察和反思教學活動,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并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在“實踐—反思—實踐—反思”循環過程中,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不斷內化為專業學習發展的重要推手。
ESP教學是跨學科的共核語言技能教學,要求ESP教師不僅具備跨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有具備教學情境知識和ESP教學策略方法[3]。這對以英語語言專業為背景的ESP教師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這需要ESP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更新學科知識,構筑相關的知識結構,同時對習得的知識進行批判性學習和反思性評價,在知識的重構與重建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有機結合,使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技能融為一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對于ESP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更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教師知識結構是教師教學科研的核心支柱,是ESP人才培養的關鍵支撐。Shulman(1986)認為教師知識應包含三種成份:學科內容知識 (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 、專門科目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課程知識 (Curricular Knowledge)。劉宇[5]認為 ESP 教師作為跨專業實踐者及研究者應該具備專業知識( 包括語言知識、專業知識和教育知識) 和專業能力( 包括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跨學科人際關系技巧)。鄒麗[6]提出了ESP教師5種知識模型:英語學科知識、其他學科知識、學習者知識、語境知識和英語教學知識[4]。
筆者認為ESP教師除了應具備上述知識結構體系外,還應掌握ESP 理論及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有機融合,應用到具體實踐教學中,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更加開放的多層次、多元化知識結構體系。新時代大學ESP教學應更加注重專業與行業領域的融合,培養學生在該行業領域的話語研究能力和英語交流能力,即通過特定的語篇結構和語言表達分析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為其專業發展提供外語服務和外語支撐,成為具備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指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具有相同目標,共同參與專業發展的計劃、實施和反思的智力團體[7],團隊成員以“合作”為基礎,以“學習”為核心,為“優化知識體系”為目標,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實現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ESP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從學校層面,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材建設以及考核評價機制等進行反思,形成共享的課程價值規范,促進ESP教學的實效性和成效性。從個人層面,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專業特長以及個人興趣等組建不同形式的學習共同體小組,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相互評課、共同研討、專題講座、科研論壇等實踐活動,發揮集體合力,豐富課堂教學,增強教學信心,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共同發展進步。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網絡學習的便利性,教師越來越多通過網絡平臺參與在線學術交流活動,成為“虛擬社區”成員,形成虛擬學習共同體,交流體會、分享資源、構建知識。虛擬學習共同體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尤其對于ESP教師而言。
校本培訓是促進ESP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高效方式。校本培訓重在以校為本,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校本培訓以問題為導向,調動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主動性,有利于激活教師發展的原動力,促進教師創造力發揮,提升課堂活力。構建完善的ESP教師培訓體制是教師發展的有力保障,通過導師引領、課堂觀摩、專題講座、學科競賽等活動,建立ESP學習型組織,組建ESP教師實踐共同體。在健全培訓機制的同時,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考評標準,確保ESP教師專業培訓和考核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大學英語教師快速轉型成為優秀的ESP教師,為“一帶一路”和“雙一流”建設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基于實踐共同體的大學ESP教師專業發展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以學習共同體理論為指導,組建學習實踐共同體,在反思性教學、進修培訓中,合作學習,共同研討,不斷優化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