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葉/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9月份是新生大學報道的時間,根據學院工作安排,我擔任了大一專科的輔導員。從軍訓開始,便有幾個學生逐漸進入我的視線,有表現非常積極的,也有傷員見習的,也有請事病假到醫院就醫的。而我要說的這名學生,是請假去醫院看病學生中的一個,就叫她Z同學吧。但我發現Z同學存在嚴重的問題,并不是這個時候,那時軍訓已結束,正式上課已經開始。大概的情況是Z同學,經常性的請假(包括軍訓期間),理由各種各樣,最常用的請假理由是發燒和打針。這么頻繁的發燒,要么是Z同學身體上的疾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不可掉以輕心;還有一種可能是學生撒謊,天天發燒,誰受得了?我開始出現懷疑,并關注她。之后,便出現了Z同學篡改請假條這件事。對于剛剛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膽子之大,使我感到擔憂。經過與Z學生的一次敞開心扉的談話和家長的當面溝通后,我才了解到她出現這種狀況的真實原因。
Z同學為藝術生,專科,本地人,獨生女,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父親經商,母親為家庭主婦。Z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撒謊、厭學、不愛與同學交流,跟社會上的人接觸較多。經過跟班主任、任課教師了解,其專業基礎一般,相比較其他同學,缺勤率較高。
在跟Z同學深入談話溝通后,發現Z同學的家庭對她在物質上滿足的,但精神上卻很匱乏。據Z同學描述,其父母感情上不是很好,缺少交流,平常她都是跟媽媽生活在一起,但母女之間也經常吵架,甚至母親有時會非常不文明地對自己女兒辱罵。當我聽完Z同學的講述,內心開始慢慢地同情這個孩子。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這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很多時候不是到了學校之后才產生的,而是在學生很小年齡的時候,深受家庭因素的影響便種下了心理問題的種子,只是到了大學階段,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才爆發出來。對于這個認識,我是贊同的。有因必有果。
解決問題情況:在跟Z同學認真交流結束之后,我發信息給Z同學的家長,一方面是告訴她孩子已經返校并深入地與孩子進行了談話交流(Z同學撒謊請假,晚上未返校,母親知道后,母女吵架,后來聯系不上孩子),另一方面也提醒Z同學的母親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進行反思,并約其母親第二天到校當面溝通,以求更好地解決。第二天,Z同學母親來到學校,比較有效果。
Z同學為本地人,在校外有不少朋友,有的在做零工,大多是無業游民,相互之間交流比較多,對她的影響也很大。據了解,Z同學的幾次撒謊夜不歸宿都是住在朋友租住的房子,這不僅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是一個極大的安全隱患。
解決問題情況:我告訴Z同學,老師并不會太過干涉你與校外朋友的關系,但是大學同學之間的友誼是珍貴的,也需要每位同學的珍惜和經營。通過與Z同學談心談話的形式,傳遞給她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思想,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善于經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要讓自己生活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生活學習氛圍中,也就不會那么枯燥,內心苦苦抵制了。
Z同學文化基礎薄弱,從高一開始便到外地借讀,后來決定通過藝術生的途徑參加高考,便在高三時,前往北京的一家藝術專業輔導機構進行專業學習。但是無論是在借讀的高中,還是在北京的專業輔導機構,她也經常性曠課(借讀的高中還好些,只要能待在教室里,就很不錯了;但是在輔導機構,即便在那名老師只教她和另一名學生共2人的情況下,她也經常性的翹課,老師毫無辦法)。
長期養成的這種學習習慣,對Z同學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在高中階段,經常聽到大學經常被冠是輕松、自由的。更何況,她所學的專業,在我校也是管理比較嚴格的專業。在這種情況下,Z同學很難適應,對她來說很有難度。學生上課,理所當然;不上課,家長不同意,校規校紀也不允許,也在浪費國家教育資源。與此同時,Z同學的不上課,還會在班級中產生效仿效應。
解決問題情況:在跟領導溝通后,我跟Z同學作出明確表示,非常理解她,但將堅持原則,上課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如果違反校規校紀,必將受到處分,甚至開除;同時,作為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一切后果。但如果Z同學能夠“浪子回頭”,改掉撒謊的毛病,按時上課,也會給她機會。
依規章辦事是最好的處事方式。在講明了學校的原則和底線后,Z同學害怕了。她厭惡上課,但卻不想被處分,更不想被開除,因為她也想正常畢業。當然,法外也有人情。在Z同學寫了保證書,母親簽字之后,學院領導集體研究決定對其從輕處分,以觀后效。之后,從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那里了解到,雖然課程學習一般,但是態度上有了很大轉變,連遲到都很少發生。
如果是相對較輕的厭學心理,可能通過幾次耐心的通過交流,曉以利弊,學生會比較容易的得到改變。但是如果遇到嚴重厭學心理的學生,處理起來會比較麻煩,效果也不好保證。從這起案例中,我總結了幾點經驗:
一是,輔導員要通過各種方式找出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以及他的“軟肋”。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會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通過與學生取得信任的促膝談心、舍友了解、家長溝通、教師反饋等各種方式,找到了根源,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就有了基礎。[1]同時,還有掌握她的“軟肋”,知道學生的弱點在哪里,在解決方法上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關注學生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高校,當學生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時,一定要及時的與家長取得聯系,既是了解學生原因的過程,也是分擔輔導員單方面壓力和風險的方法。
三是,在學生管理上要堅持嚴慈并濟的方式。[2]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大學生,懲罰不是目的,遇到問題學生就想到開除規避風險也有違高校教育的教育屬性。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關心、愛護學生作為出發點,讓厭學的學生感受到學校、老師、家長是真的為他好,學生才會愿意聽取我們的意見。
四是,加強輔導員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在課堂教學質量上下功夫。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厭學心理和情緒,跟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方式方法一點關系沒有,也是不可能的。學生作為社會人,有自己的思想,在很多時候與教師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和沖突是正常的。所以,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一方面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真知識、真本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本班的“填鴨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3]
五是,高校輔導員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塑造良好班風。在班級日常管理中,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課堂,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切實解決學生存在的客觀問題。輔導員還要關注特殊學生,對存在心理障礙、沉迷網絡、曠課厭學等問題的學生更多的關心、愛護、引導。在班級骨干建設上,要選賢任能,做好輔導員的幫手,同時,要在班級中建立網格化管理,班級有班長、團支書和心理委員,宿舍要有“心理天使”和安全員,發現問題,能及時上報。
“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條線”是對工作的形象描述。輔導員的工作繁瑣而復雜,但又是一件良心活兒。無論是學生的厭學問題,還是其他方面,輔導員都要在掌握扎實的思想理論功底的基礎上,站在學生的角度,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做一名合格的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