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茹/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愛彌兒》中得到高度體現。在這部著作中,盧梭向傳統的世俗觀念提出挑戰,提出了一套培養社會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徑。[2]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兒童教育歷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書寫了兒童教育歷史中宏偉壯闊的篇章,是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兒童”,并開始學習“認識兒童”,從而便展現出了一個重視研究兒童的新時期,也開啟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之先河,為現代科學兒童觀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盧梭將教育的來源劃分為三個部分:“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和受之于事物”,只有當“人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從“天性”的教育時才是三者協調之時,兒童才能夠獲得真正良好的教育。換而言之,當教育順應“自然法則”時,兒童才能夠保持天性而得到健康的發展,若違背法則就會使他們像“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勢必至于墮落。”盧梭認為教師不應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迫使兒童畏懼的“絕對權威”,而應該在充分了解兒童的情況下研究兒童,學會尊敬和關懷兒童。盧梭所言“自然的教育”就是發展兒童內在自然或天性的教育。[3]他所認為的真正適合兒童的教育就必須依照兒童的內在自然的發展秩序并以此為依據,通過恰當的教育,使其身心得以順利地發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宗旨。
順應天性、歸于自然是盧梭自然思想是其在兒童教育之中最閃光之處,是因為他在那樣一個封建壓迫的社會背景中,依舊站在兒童的立場、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他認為教育應是以遵循兒童生命的自然發展規律,順應自然的引導和方式是尊重其生命獨特性和主體價值的表現。回歸兒童本真的色彩,這同樣也是對生命本源的自然性的守護。保護兒童不受現實社會和成長過高而功利要求的影響,才能為實現兒童保持樸實純真的天性帶來可能。
兒童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
自然教育思想并非是由盧梭首創,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卻足以在兒童教育史上立于不敗之位。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夸美紐斯等啟蒙主義者就曾試圖建立一整套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但是由于當時的自然教育思想不太成熟,最后未成氣候。而盧梭向人們展示的是依據兒童身心成長特點、順應其自由天性而進行教育的全新的思想體系和實施方案。盧梭珍視兒童純真本性、并設法讓他們自由發育成為擁有個性的“自然人”,在其兒童教育理論中重視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并開始將兒童提升到了兒童教育的本位,是后世宣揚解放兒童天性的沖鋒號,開啟了近現代教育學研究的先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承前人之精粹,啟后世之藍圖,為西方現代教育思潮涌現而奠堅實之基。杜威在其著作《明日之學校》中高度評價了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對后世的影響,認為“從盧梭以來的一切教育改革家都堅守盧梭的自然教育學立場。”他將認為“教育不是從外部強加給兒童和年輕人某些東西,而是人類天賦能力的成長。”[4]并多次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提出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教育理念,被后世稱為兒童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改革——“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點也被認為是受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響。
盧梭所提出自然教育在兒童教育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新舊教育間明顯的斷裂帶,帶領后世對兒童教育的研究走向更具備兒童本位色彩的方向。
盧梭的教育主張甚至于放置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現時代的教育弊病并找尋救治的良方,現如今的兒童教育也應從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而有所知、有所感從而有所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受教育者的被動性總是被看做是社會的期望,而這樣的觀點在現今教育中任然得以體現:“填鴨式”的教學;幼兒園教師對孩子們說“立刻開動腦子想我提出的問題”;無止境的補習班和繁重的課業,都是未見受教育者作為“人”自主選擇和應有的尊重。這般的教育現狀與盧梭為實現的“順應天性”而振臂高呼的法國封建時代的狀況又有何異?在“非人”式的教育下,使得兒童的自主意識喪失,對興趣的尊重和探索更無從談起。
在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有這樣的觀點“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而不是去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5]現今的教育應尊重兒童興趣,并將教育過程變成自我教育過程,教師應是孩子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幫助者,而不是束縛兒童手腳、導致其被迫“停止”興趣和阻礙其自主探索的限制者。時至今日,盧梭自然教育思想中所推崇的尊重興趣,激發兒童自主性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得以有效實踐,仍是當代幼兒教育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盧梭認識到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的主動地位,堪稱關于教育對象的一大發現,這個發現對后世發生深刻影響,成為20世紀初“兒童中心”的思想支柱。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夠真正發現孩子的自然天性的價值,強調了兒童應該在教育中占本體地位,開創出教育科學人本化的先河。“我們未把自己放在兒童的地位,我們惟把成人的觀念給予兒童,而且循著自己理性的線索施教時,那只有把各種錯誤和荒誕的思想充塞兒童的頭腦而已。”“一生中的每一年齡,每一階段,都有它完美實現的標準,有它的成熟的境界。”[6]他在其書《愛彌兒》中提及教育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需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選擇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
順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是“本”,而讓兒童接受外部知識是“末”,然而在現代的兒童教育中,成人往往只關注了兒童是否學到了那些他們自認為重要的內容,而忽視了其內心真實的需要和生長內在發育的渴求,這難道不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嗎?現今所出現的“兒童讀經教育”,家長和教師寧愿讓孩子們在生澀難懂的文言文中不知所云,也不愿讓孩子們根據心中所想與大自然、大社會接觸,去聆聽蟲鳴鳥叫,去感觸四季更迭,去探索山川湖泊。這是將成人的思想和社會期待置于兒童教育的本位,若連教育為誰的主體性問題都未能明確,那么這種教育又何以稱作是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呢?以兒童為本,順應其發展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中教給我們每位兒童教育者的入門課,更是指引近現代兒童教育思想常亮不滅的引路燈。它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即便據它誕生那日已有百年,卻依然是鮮活如初,并閃爍著能夠指導當下社會中教育弊病的光芒。
盧梭認為對兒童教育應該受制于多方面(自然、事物和人為的教育)的影響,其中強調了兒童教育一定是“歸于自然”的。只有當其他兩個方面服從于自然的教育,才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方式。盧梭的自然教育法體現了崇尚自然的特點,而在現實社會中為實現這一點,教師和家長就應該為幼兒創造一個沒有灌輸和強迫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和需求為其創造性的環境以幫助其自然天性的保持和潛能的激發。
創生教育中由教育者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這一過程稱之為“創”,而受教育者本身具備無窮的潛能而激發出自身能力的成長稱之為“生”。創生教育既強調利用外部環境的激活和推動,又注重受教育者自發性的成長和創造,這與盧梭崇尚歸于自然的教育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比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更多的引發兒童自主性的思考,珍視兒童生成性的問題,激發幼兒潛能創造性的解決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