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連兄/喀什大學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日益嚴峻,多種復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影響了大學生理論認同度的高低,主要表現在:
學生對理論知識體系的了解主要來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有一部分則是通過社會與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網絡 、專家講座 、黨課以及同學之間交流進行了解,可見,學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場所。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教材內容缺乏吸引力和理論教學形式缺乏創新,使得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熱情不高。第二,學生的年級,專業、政治面貌以及學生干部等方面存在差異,理論教育時間的長度不同,使得大學生理論認知水平、認同和踐行程度存在差異。第三,高校理論實踐平臺較少,且周期短,涉獵人數較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大學生對理論的認同。
大學生理論自信的高低不僅受到高校教育引導的影響,也受到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教育大環境的影響。第一,家庭理論認知環境存在差異。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建構和行為態度。第二,社會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影響大學生對理論的認知。進入新時代,國際環境紛繁復雜,各種社會思潮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了大學生對理論的正確認知和價值判斷。第三、網絡輿論監管和引導滯后,影響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管理以及正確的引導,使得各種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影響了大學生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的正確判斷,進而對理論的認同度產生影響。
第一,大學生主體性缺失,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大學生屬于青年群體的特殊代表,有著強烈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希望智力和個性能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并能得到更多的自主權,青年大學生思想和思維方式比較開放,既能根據實際生活產生與現實相關的觀點,也能被新穎的理論觀點所吸引;不愿全盤接受傳統觀念和教師的指導意見,具有批判特征。現在的思想理論理論課堂,一般都是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學生的主觀想法得不到及時的表達,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第二,大學生自身需求的迥異,影響主觀學習態度。“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滿足需要的驅動中進行的,自然也都以其對需要的滿足為基本的尺度”①。學生專業學習需要,考研需求以及找工作需要等主觀需要的差異影響不同學生對理論的主觀學習態度。
針對大學生理論認同存在的問題,從影響大學生理論認同的因素出發,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豐富教育內容方法、優化教育環境以及增強大學主體意識入手,探討增強大學生理論認同的有效路徑。
第一,凸顯講授內容的時代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首先,結合時代發展,豐富教育內容,將黨和國家的新主張、新思想、新政策及時寫進教案,讓其走近進課堂,進入學生頭腦,增強教師講授內容的時代性,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家的最新理論和政策走向。其次,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加強教育的針對性。第二、轉換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創新教育方式和載體,凸顯教育的主導性。第三,“一生一策”,加強教育針對性。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運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理論教育,第四,拓展教育實踐平臺,不定期的開展周期性實踐活動。加強校企合作,拓寬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對理論的認同;同時豐富實踐活動,凸顯周期性和長期性。
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既包括社會大環境也包括學校和家庭小環境,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環境成了新時期學生成長的活躍地帶,理論認同培育的持續性和長久性需要良好的培育環境做支撐。第一,優化校園理論學習氛圍,豐富實踐活動,將理論認同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園這一主陣地,寓教于樂。同時邀請專家學者開展主題講座,讓學生在“大家”的帶領下感受理論的魅力。第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創建學校和家庭溝通反饋機制。父母應自身加強理論自信意識,在生活中做到表率,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同時創建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反饋平臺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理論學習狀況和政治素養的形成,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教育實踐。第三,將“請進來”和“走出去”有效的結合,創建理論學習的社會條件。企業應發揮其各自職能,讓大學生不僅要向書本學,還要向社會學習,讓學生走進社區和企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進而提高其理論認同度。第四,營造精簡的網絡空間,積極引導網絡輿論。整合網絡監管力量,營造精簡的網絡空間,同時注重主流媒體的作用,積極引導網上輿論。
積極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評價是自信的基礎與核心,理論自覺是增強理論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應積極發揮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作用。第一,以學生為主導,增強其主體意識。專任教師在進行理論宣講時,發揮教學民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用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提出與教師不同的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并鼓勵學生自圓其說。第二,以問題為導向,增強大學生對理論的需求和滿足意識。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對理論的興趣,就必須遵循他們的發展理論思維的需要,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去探求“為什么”和“如何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對理論的需要和滿足還必須通過親身體悟和感受,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實踐調研,如新時代黨的方針政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增強對理論的需要和滿足感。
大學生“理論認同度”的高低離不開社會高校、教育環境以及大學生個人的共同作用。學校在重視課堂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實踐,將認知教育和體驗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增強對理論的認同,從而懷有崇高理想腳踏實地為祖國奉獻的新型人才。大學生個人也要利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自覺學習理論,提高政治覺悟,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添磚加瓦。
注釋:
①韓安貴.馬克思歷史觀的價值內涵[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