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平/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其突發性、緊急性超過公眾心理預期,危害嚴重性、影響廣泛性帶來較為明顯的社會焦慮,處理不當可能演化為社會危機。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高校如何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及時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維護校園穩定,助力解決全國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一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往往讓措手不及。在網絡發展異常迅猛的今天,各類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信息紛至沓來,強迫進入大學生網民的眼球,信息的魚龍混雜容易導致大學生思想出現波動、情緒出現恐慌。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加強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對其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起到鮮明的導向作用、強大的動員作用和明顯的升華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生命線”可以確保大學生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始終保持思想的正確導向,能起到穩定人心、維護秩序等關鍵作用,有利于大學生正確了解事件來龍去脈,及時舒緩不良情緒,作出正確應對行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思政教育的導向作用主要是通過“信息溝通”來完成的。“信息溝通”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高校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是高校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應及時開通學校與學生信息溝通的官方渠道,向大學生傳遞官方、權威信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科學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經發生,其傳染速度之快、波及人群之廣、危害后果之大,超乎公眾想象。嚴峻的突發公共事件防控形勢,往往非一個部門、一己之力能夠把控,必須采取非常規應急措施,號召全中國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危機的解決之中。高校通過一定的宣傳手段將國家危機與大學生愛國情感聯通起來,促使大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激發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動員大學生為突發公共事件防控貢獻青春力量。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曼·奧古斯丁說:“每一次危機,既包含了導致失敗的根源,又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和蔓延,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全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脅;另一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催生了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標準,使人們深度反思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使公眾樹立全新的健康意識、環境意識成為可能,對大學生人格、品德具有明顯的升華作用。
筆者發現當前絕大部分高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上都注意到了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各校主要是通過提供心理關愛服務、普及防控科學知識、發布先鋒故事等方式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引導其科學防控,但還存在較為明顯的頂層設計不夠、內容系統性不夠、高校各部門之間協同育人不夠等問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復雜性等特性,人們對其難以預知、毫無警惕。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有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卻沒有針對突發公共事件下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專項應急預案,也很少有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中短期工作計劃和長遠工作規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發生,社會生活秩序突然間被打亂,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開展難以就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沒有跟上總體應急處置的步伐,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充當“事后諸葛亮”的角色,處于“情況已經很嚴重,必須抓緊聯系學生了解情況”的緊急補救的尷尬境地。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高校一經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應同步啟動,把工作做在前頭。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高校一般會組織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從各自負責的條線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教育,但是綜觀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卻不夠系統全面。整體來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多傾向于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等,而對于生命教育、法紀法規教育、應急知識技能教育、信息甄別教育、復雜形勢研判與應對教育等則比較缺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豐富的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個方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既要做到及時精準提供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案,也要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體系性、全面性,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一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受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黨委高度重視,然而大學生思政教育怎樣才算做好做到位卻很難列出量化指標。目前教育主管部門也主要是從經費投入、隊伍配備、平臺搭建等方面進行考核,各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也較為重視以上幾點,較少關注實際工作中三全育人如何更有效有力。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黨委組織部、宣傳部、學工部、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雖各自的育人職責相對明確,但明確建立各相關單位協同育人機制的并不多,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進思政教育的合力不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對象分散、目標分散、管理分散等實際困難,思政教育工作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尤其明顯。
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黨和政府、單位和社區、家庭和個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所作所為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高校可以利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加強統籌謀劃、豐富教育內容、完善工作機制等,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切實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培樹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不能立竿見影,要細水長流。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確定性,高校更要真正領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以實際行動加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首先要樹立“大思政”理念,真正認識到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頂層設計對于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意義。要牢固樹立以德為先、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確定思政教育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進行謀篇布局。其次要明確思政教育頂層設計與專項設計的結合性。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鮮明的應急性,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對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時,必須考慮到突發情況;而在學校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時,必須考慮到突發公共事件下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應急預案,第一時間謀劃出臺防控期間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案,細心組織、抓實抓細防控期間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學生思想穩定,落實學生動態管理,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如前所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要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突發公共事件發展形勢加強對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完善,要努力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要充實突發公共事件相關知識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突發公共事件,掌握科學防控知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習得應急處理方法。要豐富生命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責任與價值,進而珍惜生命。第二,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用防控的實際行動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教材,引導大學生在一個個生動事例中更加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深化對偉大祖國、民族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的認同。第三要強化形勢政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打通高校與大學生各種信息溝通渠道,及時開展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形勢政策教育,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堅決打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決心和信心。要及時快速準確摸排大學生應急心理狀況,加強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精準化心理問題疏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緊密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建立這樣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確保大學生思政工作落地有效的關鍵。第一,要啟動比平時更為緊密的思政教育統籌協調機制。突發公共事件下,各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就是大學生思政教育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要強力推進領導統籌,在組織機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更為明確的協同工作細則,使思政教育的職責落實到部門、落實到隊伍、落實到個人。第二,要建立思政教育引導機制。突發公共事件下,高校要突出官方網絡媒體建設,加強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和主題網站等的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向大學生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政策法規、科學防護知識、優秀先進典型和學校有關精神做法等,強化網絡輿情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評價突發公共事件,合理合法宣泄壓力情緒,引導學生在做好自身安全前提下為國家、社會做貢獻。第三,要建立思政教育保障機制。要嚴把入口關,精心打造一支熱愛學生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工作隊伍,建立崗前、日常和骨干培訓相結合的體系,深入持續地開展思政教育、黨團建設、學生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發應急事件處置、就業指導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化培訓。要不斷打造新平臺、采用新手段,“努力把有意義的工作做得有意思,增強思政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要加強易班、微信群、QQ群、釘釘群、抖音等各類網絡平臺建設,通過在線教育、在線心理輔導、在線主題班會、答題活動、傳播H5作品等,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爭做新時代向善向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