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晴晴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東壩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具有前瞻性還兼具綜合性,將其融入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可以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教學思路。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科目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其自身的形象性思維存在一些矛盾。通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目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對核心素養理念的內涵進行深入解讀,并結合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科的教學目標,運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從概念性的角度來看,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接受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綜合能力和優秀品格,能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學核心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等方面。從其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數學核心素養具有較強的學科特點,體現在數學抽象、數學運算、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直觀想象以及邏輯推理六個維度。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主要指的是以學習和實踐為路徑,逐漸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并使其進一步發展。由此說明,要想實現生成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學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第一,過程性。核心素養生成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進行推理、分析、想象、積累等,可以使數學思維發生變化,并內化成情感和意識;第二,自主性。生成數學核心素養是主動行為,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成長是主導因素;第三,情境性。這需要與教學要求相結合,以創設情境為渠道,將實際情境和學生思維聯系起來,使學生思維得到升華。
教師在設計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平臺,并將其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理念中。一方面,教師應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另一方面,教師應正確認識教育的發展性特點,鼓勵學生產生新想法。所以,在引導學生生成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多元化的創新教育理念,將生活元素和實踐活動融入教學情境和數學問題中,使學生逐漸形成利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思想進步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受社會發展需求及小學生成長需求的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逐漸呈現出新的教學發展趨勢[1]。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在相對被動的狀態下獲取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跟上教學發展的步伐。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本質,使學生形成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意識。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下,教師應以因材施教為主要原則,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距,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選擇更符合學生認知能力以及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小學生的思維普遍具有形象性特點,而數學知識較為抽象,這使得小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數學知識比較吃力。此時,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使學生在情境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抽象—形象—抽象”的轉化過程。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生活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情境。教師可以準備兩塊一模一樣的蛋糕,并將其分別按照班級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平均分配,班級有16 個女生和24 個男生,那么每份蛋糕就可以表示為和。此時,讓學生猜想:每個男生和每個女生分到的蛋糕,哪個更大一些?學生學習分數前,會根據數字的大小來判斷,認為男生的蛋糕更大。當教師將兩塊分好的蛋糕呈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會發現的蛋糕更大一些。通過生動的生活情境,學生可以直觀理解,即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每名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深度。這樣的客觀情況為教師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進行思維的互相啟發,使其在思考與探究中得到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2]。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可以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布置學習任務,如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先分析圓錐的體積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找出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關系式;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分析圓柱和圓錐體積的異同點,將圓柱的體積公式作為著手點;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動手操作,制作兩個底和高不同的圓錐體進行分析和比較。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和探究的過程是其思維互相碰撞的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工具,為學生拓展學習幾何知識的空間。信息技術可以為課堂融入更加豐富的元素,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3]。
例如,在教學“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直觀解釋這幾種圖形的運動狀態,如播放一段視頻,以風車轉動、鐘表上指針的運動來展示旋轉;用黑板擦清除黑板上的字跡、升國旗來展示平移;以蝴蝶、雪花、門環等展示對稱,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出其他相關的生活現象。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運用計算機中的軟件,嘗試以繪圖的方式來表現對稱、平移和旋轉的過程。
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引導性和梯度性,使學生的思維經歷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4]。
例如,在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相關內容時,其主要涉及2、3、5 的倍數知識,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請大家在黑板上的數字中分別挑選出2、3、5 的倍數,并找出這些數字的規律,分析符合2、3、5 倍數的數字具有哪些特點?”在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點撥,以幫助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和途徑,從而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評價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5]。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評價動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根據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核心素養的提升情況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自主評價;第二部分是同一學習小組的學生根據彼此在合作學習環節中的表現和參與情況進行互相評價;第三部分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測試成績和課堂學習表現對其進行客觀評價。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深入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及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并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