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非 題圖攝影/黎映現
桃花江是美人窩。美人窩有個小鎮,叫武潭,倚山傍江,山是雪峰山的余脈,江叫資江,風景旖旎。其地民風驃勇樸質,有楚巫之遺風。有“打花鼓” 的習俗,每年初一至十五,村村寨寨皆歌舞,鑼聲鼓聲喧鬧得江水湯湯。
這種民間歌舞為小小的莫梓材埋下藝術的種子。
“每夜,我騎在爸爸肩上,跟著這個紅燈籠隊伍,由這村看到那個村,好喜歡。紅燈籠環繞四張八仙桌搭起的舞臺,旦角丑角在小小的桌臺上載歌載舞,很奇很美。”時隔60 多年,憶起鄉村鬧正月的情景,因排練而面容有點倦怠的莫梓材忽然逸興遄飛,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1960 年,桃江縣成立文工團,到處選藝術苗子,能歌善舞的莫梓材入選了,那年,他12 歲。
莫梓材表演的第一個歌舞節目是《小小畫家》,李叔同的作品,他主演那個小畫家。爾后,又主演了《宇宙的駿馬》等,飾演駕著飛船到月球與嫦娥、吳剛見面的王小飛。他演紅了王小飛,成了團里的臺柱子,路上遇了人,都叫他王小飛。
藝術為莫梓材插上了翅膀,他越飛越高了。不久,他被保送進了湖南省藝術學院,成了省里第一批舞蹈科班生。益陽籍表演藝術家李谷一也是這個學校的,是莫梓材的師姐。六年砥礪,藝學精進,他以全優的成績到了省歌舞團。
其時正值“文革”,莫梓材隨省歌舞團下放侗寨“三同”七個月,回城后先后參與了《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草原兒女》等劇節目的演出,當了十幾年舞蹈演員。
這時候,莫梓材有想法了,他要做編導。他坦承:“跳了那么多年,我知道了身材不高的局限性,在劇團,我雖然舞蹈基本功第一,但跳來跳去總是演小孩。一發狠,我自學編導。舞蹈編導不容易的,舞蹈基礎要好,觀察生活要敏銳,還要有文學、音樂、舞美燈光等方面的知識。所以,好些年,我一邊當演員,一邊鉚著勁自學。”

給國家文華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楊霞、陶孝發排練節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 年,24 歲的莫梓材編導的第一個舞蹈《插秧機到瑤山》搬上舞臺了。《湖南畫報》等媒體紛紛報道。一戰功成給了莫梓材無限的信心,他更賣勁了。后來,他又編導了不少舞蹈,皆獲佳評。
莫梓材亮劍了,從湖南走向了全國。1985 年,他編導的《侗鄉明月夜》雙人舞在中國首屆舞蹈研討會上獲得好評,其男演員一襲白色緊身民族服酷帥、女演員一襲尼龍紗制侗裙輕盈飄逸,挑戰了那個年代的審美觀念,深獲當時文化部領導與著名舞蹈家賈作光的好評,成了研討會最受關注的節目。同時,他自編自演的《雪孩子》被湖南電視臺拍成藝術專題片。
緊接著,年富力強的莫梓材進入電視文藝崛起的時代,他受邀參與湖南電視臺各種晚會的舞蹈編排工作,并獲得“星光獎”等各種獎項,著名歌手閻維文、宋祖英、張惠妹等都接受過他的編舞。
時代的脈搏推著莫梓材前行,也巧妙地讓他與深圳結識。
早在1992 年,莫梓材就來過深圳。其時,省一級的藝術團體醞釀改革,他帶著一些演員來深圳歌舞廳考察,結果其編導的民族舞蹈在深圳掀起一股新風。
1995 年,西鄉街道(原西鄉鎮)鎮慶,邀請湖南歌舞團表演,莫梓材編導的作品給寶安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西鄉特邀莫梓材來寶安編舞。他為西鄉編導的《火之王》《游新村》等節目,為寶安榮獲市一等獎。
1997 年,莫梓材受邀編導西鄉首屆運動會開幕式,他大膽地編排了一場5000 人表演的、氣勢恢宏的大型文體表演《碧海紅日》,北京及省里領導看過之后,覺得很震驚:“沒想到一個鎮能演繹出這么大型和高水平的文體表演!”
《碧海紅日》的成功,使西鄉下決心要把莫梓材挖過來,書記、鎮長親自找他談,給他提供優越條件,希望他能來西鄉,把西鄉“舞起來”。
幾經考慮,莫梓材動心了,他回憶說:“人總有夢想的。那時,一些舞者朋友出國辦了小舞蹈團體,很好地展現了自己的藝術個性。聽得我心里癢癢的。我在省一級歌舞團待了30 多年,不能說不好,但一個300 多人的大劇院,肯定有很多約束。我一直想嘗試用現代意識來創作編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來深圳自己辦一個小型舞蹈團,能實現想法,也不錯。所以,我就來了。我也沒提別的要求,我對西鄉的領導說,第一我不想當官,第二我也不會做生意,你們支持我辦一個藝術團體。他們馬上同意了。”
1998 年,莫梓材正式調來深圳,辦起了西鄉藝術團。那年,他52 歲。莫梓材離湘赴深成了當時的一個醒目的文化事件,湖南《文化時報》發表《莫梓材50 多歲闖西鄉》的長篇報道,并連續展開討論。《粵港信息報》派兩名記者跟訪莫梓材和西鄉藝術團一個星期。當然,也有些同行則靜觀,看在湖南功成名就的他,到人才濟濟的特區怎樣另打鑼鼓重開張?

萬人大型文體舞《碧海紅日》

《彎彎深圳河》劇照
創辦之初,困難重重,西鄉沒有一個專業演員,也沒有專業作曲、舞美音響燈光人員,莫梓材千方百計在全國招了20 個優秀畢業生。1999 年元旦,西鄉藝術團做了一次精彩的亮相,莫梓材編導了一場新穎的歌舞晚會,還把宋祖英、潘長江等人邀請過來了,轟動一時。
1999 年,莫梓材亮劍深圳了。他一口氣編排了四個作品,參加了深圳市首屆舞蹈比賽,結果一個西鄉拿走了一個金獎,三個銀獎,使深圳舞蹈界的目光轉向了過去不屑一顧的關外。
為了更好地融入嶺南,創作新品,初來西鄉那幾年,莫梓材走訪了深圳的工廠社區以及廣東的眾多市縣,先后去了廣東東部、惠州、珠江三角洲等地。后來,他創作了大型的嶺南歌舞新作《山風海韻》。2000 年,該劇由西鄉藝術團首演,市舞協帶了整個深圳市的舞蹈界精英前來觀摩,并發專文表彰。
2004 年,他又創作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彎彎深圳河》,表現寶安近100 年的傳奇歷史,展示發生在深圳河兩岸人民的動人故事。演員全部啟用寶安區的舞蹈人才。這種本土的大型原創作品在當時的深圳還是很少的。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閃光。《彎彎深圳河》演出成功了,來深創作的近百個作品也成功了,他培養的學生也都紅花初綻了,莫梓材成了深圳知名編導。
2006 年,功成名就的莫梓材退休了,但他依然為寶安的舞蹈事業發光發熱,做出貢獻。他擔任寶安舞協主席,舉辦6 屆舞蹈比賽,使寶安連續三屆奪得全市舞蹈比賽最高獎,培養了蘇曼、蔣晨光、肖酉玲、劉莉等一批優秀接班人。
2008 年,莫梓材聽說福永的萬福廣場有幾個外來務工的小伙子跳街舞還不錯。于是,他找到福永的文藝專干,去現場看。一看,才發現,跳街舞不是幾個人,而是上百人。后來,通過街道文體中心,把幾個跳得比較好的組織起來,成立一個街舞團,莫梓材為他們起名叫“萬福民工街舞團”。
不久,以莫梓材為主席的寶安舞蹈家協會舉辦舞蹈比賽,福永街舞團跳了個街舞《民工也瘋狂》。莫梓材回憶說:“評選節目時,許多人說,這是啥呀?不倫不類的。我說,這個舞蹈雖然還不能算個舞蹈作品,但有兩個可取:一是街舞用了《咱們工人有力量》的音樂主題,難得;二是用了磚頭當道具,貼切。深圳的樓是建筑工人用鋼筋水泥和磚砌起來的。街舞能用它,值得肯定。這個節目我好好打造,是有希望的。”
在區文聯領導的支持下,莫梓材就開始量身打造了,他和余輝輝、肖酉玲、肖惠霞等同仁一起創作,每天晚上給他們編排。當然排練遇到了很大困難,因為小伙子們跳的街舞,是模仿電視上的國外街舞動作,低頭拱背那種。莫梓材糾正他們:“你們要表現的是中國工人的形象,要學會挺胸站直。我們要中國風格的街舞。”僅僅糾正形體舞姿,就不知用了多少個日夜。
恰在此時,2009 年6 月,交通銀行杯中央電視臺第五屆CCTV 電視舞蹈大賽正式啟動。初賽以寄送光盤方式參賽通過后,區領導決定10 月赴京參加決賽。
又是一輪緊張的創作排練!炎炎盛夏,身患糖尿病的莫梓材整天耗在排練場,揮汗如雨,精心設計每-個街舞元素的勞動造型,有機融合各種跨界動作,讓音樂與舞蹈相映生輝。2009 年10 月31 日,CCTV 第五屆舞蹈大賽拉開帷幕。11 月1 日,《快樂建筑工》的最后得分為99.003 分,位居第一,得了群文組金獎。知道消息時,莫梓材的眼睛濕了。
后來,萬福民工街舞團又上了2011 年的春晚,全國矚目。莫梓材為他們編導的另一個舞蹈《傳人》,在中國第十屆藝朮節上獲國家群星獎,大型街舞《舞出正能量》則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贊助。
除挖掘、助推、打磨好了萬福民工街舞團外,這些年,莫梓材還參與編創了一臺《草根之聲》晚會,將鳳凰傳奇、阿寶等過去在深圳打過工,并走出去的草根明星邀請回來,影響深遠。他應深圳有關部門之邀,創辦了深圳老年藝術團體聯合會,把深圳近千個老年藝術團聯合團結在一起,每年舉辦具有深遠意義的深圳老年人春晩。他還為深圳的五屆客家文化節編創了多個大型作品,為此,市文聯為他頒發了突出貢獻獎。
回想在深圳18 年的工作生活,莫梓材說:“在深圳,我的理想基本實現了。我通過組建西鄉藝術團,實現了用現代意識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目標。通過參與組建民工街舞團,成功地取得了外來街舞中國特色化的成績;我為深圳客家藝術,為深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今,深圳市、寶安區正朝文化立市、文化強區邁進。我為寶安培養的一批批舞者都已經是深圳各個層面的文藝骨干,在各自崗位上用自己的音樂、舞蹈藝術影響更多的人,這特別令我欣慰。”

莫梓材創作的多數藝術作品,大都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作品。莫梓材認為,創作藝術作品要主題鮮明,時代感強,要將思想性與藝術性融為一爐,要深入生活,將優秀文化融入到舞蹈創作中。
莫梓材是中國較早與電視藝術合作的舞蹈編導。他認為,作為一個舞蹈編導,除了要打好“生活”和“舞蹈”這兩個基本功以外,文學修養和音樂修養也很重要。還有對美術、燈光、服裝、道具、效果也要有足夠把握。只有不斷提升各方面的修養,才能流淌創作活水,創作出更有質量的作品。必須有自己獨具見解的創作理論,才能創作出獨具個性的藝術作品。1984 年以來,他先后為幾十臺大型電視文藝晚會編舞。他編導的上百個舞蹈(或伴舞)在中央臺播出,獲獎多多,觀眾以億計。

傳人(獲國家群星獎)
莫梓材參與創作幾十臺其他藝術樣式的作品:戲曲、歌劇、交響樂、雜技、魔術、音樂劇、話劇等。參與創作湘劇《子血》獲得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湘劇《山鬼》獲得了中國首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當時屬最高綜合獎),還有歌劇《從前有座山》《燈花》《那山那水那人》等在全國和全省獲大獎。
大型運動會的重頭戲是開幕式的大型文體表演。他獨立編導了五臺超過5000 人表演的文藝演出,尤其是湖南省的八運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奔向新世紀》,有一萬多人參與演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浩大的體育場上,莫梓材設計了一個60m2×90m2的大綢幕,在折、合、開、閉的變幻中,濃縮演義了幾千年的湖湘文化精彩片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幾年的群眾文化工作中,莫梓材通過對城市社區廣場文化的調研,與年青舞蹈愛好者交流,成功探索出中國特色的街舞新模式。
莫梓材的中國街舞創作原則,簡潔而又明確,證明他是一個有思想的舞蹈家。莫梓材總結指導自己近年創作中國特色街舞的理論基礎,歸納成四點:有積極向上的主題;有健康的內容或情緒;吸收街舞一切優秀元素,將街舞與中國肢體藝術有機結合,使之具有新穎的中國風格和欣賞性;將街舞節目上升到藝術表演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