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聚焦脫貧攻堅榜樣故事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于近期在湖南衛視播出,節目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創作導向,帶領觀眾走進10個美麗鄉村,通過“演員鄉村采風+舞臺劇演繹”的形式,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精神。
該節目由湖南衛視楊子揚團隊和劉蕾團隊聯合打造,婁藝瀟、谷智鑫、許亞軍、張雪迎等演員加盟。節目制片人楊子揚、劉蕾在接受《綜藝報》采訪時表示,將鄉村采風與舞臺劇形式相結合,是團隊對脫貧攻堅節目的一次有益嘗試,希望通過二者結合產生的衍生效果,為觀眾呈現更豐滿、更立體的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形象。
復合式呈現感人事跡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接近尾聲,正處于攻堅克難、重錘出擊的關鍵時刻。今年以來,各電視臺、網絡視聽平臺推出多檔以脫貧攻堅為核心內容的節目,這些節目多采用紀錄片、紀實節目的形式,通過訪談、跟蹤拍攝等方式,向觀眾展現扶貧工作者的日常。
在《青春在大地》節目中,嘉賓隨攝制組一同前往脫貧攻堅一線,來到舞臺劇原型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與當地老百姓面對面交流,感受脫貧攻堅工作為當地帶來的改變,了解百姓心中扶貧工作者的形象。
從節目呈現上看,《青春在大地》通過三種方式刻畫扶貧一線工作者的形象。首先,演員下鄉采風環節,通過與當地老百姓的溝通,勾勒出一個初步的人物輪廓;其次,通過舞臺劇這種藝術化的表演形式,對人物進行更為具象化的展示;最后的訪談環節,青春演繹者與原型人物驚喜見面,帶給彼此雙向感動,進一步豐富人物形象。
此外,團隊還會根據節目內容隨時調整形式,以獲得更加多元、立體的人物呈現。比如,在采訪過程中引入觀察視角,增加節目紀實性;演播室視角引導演員和觀眾總結、勾畫人物形象,讓觀眾對扶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楊子揚表示,“一檔講述扶貧人物和扶貧故事的節目,融入三種不同電視呈現方式,一層層地抽絲剝繭,這在同類節目中并不多見。節目組希望通過這種頗具挑戰性的創作形式,賦予脫貧攻堅主題節目更多的可看性和社會價值。”
劉蕾介紹稱,節目形式的確定過程非常燒腦。主創團隊經過多方論證和梳理后,最終尋找到“鄉村采風和舞臺劇表演”這個演員和扶貧人物原型之間的邏輯連接點,進而形成比較新鮮的混搭效果。通過還原、演繹扶貧人物的高光時刻,以點帶面地展現當地扶貧成效。
實地采風 走進扶貧一線
與常規舞臺劇演員圍讀劇本,揣摩角色不同,《青春在大地》的嘉賓需要前往鄉村實地采風,親身感受扶貧人物為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了解扶貧人物、挖掘扶貧故事、展現扶貧成果。
無論是“講述”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原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的文旅扶貧故事,還是還原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95后第一書記郭子涵和她的父親郭建平接力扶貧的故事,演員們都是沿著主人公曾經的足跡,收集素材,進而解鎖一個個鮮活的扶貧工作者形象。
楊子揚介紹,在舞臺表演結束前,演員都不會和原型人物見面,他們一直以個人視角,從老百姓口中探索扶貧工作者的故事,感受鄉村的變化。采風的過程也是演員不斷加強自身對人物理解的過程。舞臺表演結束后,演員和原型人物見面,形成“走近他、演繹他、面對他”的閉環。“已經錄制結束的節目中,演員幾乎都將原型視為榜樣,雙方相見時都特別感動。”
劉蕾表示,節目組竭力避免演員拿到劇本便開始自我揣摩,隨之登臺表演的情況出現。作為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下鄉采風對演員塑造人物非常重要。“采風是很基礎的工作,如果演員沒有實地感受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就無法走入人物的內心。”采風結束后,演員對扶貧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原型人物之間也產生了情感關聯。因此在見到原型人物時,他們會分外驚喜和激動。劉蕾認為,這是演員真正被觸動后的表現。而演員和原型人物之間的這種情感勾連,也讓節目中展現的扶貧人物,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
探索與創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值此重要歷史時刻,廣電媒體充分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作用,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以新聞紀實節目、紀錄片、綜藝、電視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呈現脫貧攻堅歷程,展現扶貧成效。
作為脫貧攻堅主題節目的創作者,楊子揚表示,創作《青春在大地》的目的,是希望用創新的形式展現新時代青年扶貧工作者的灼灼青春,講述他們的扶貧故事,向觀眾傳遞信心和力量;也希望通過青年榜樣的力量,感染、帶動年輕人,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在他們未曾踏足過的地方,有這樣一群同齡人,正揮灑著自己的青春、熱血,讓貧困鄉村舊貌換新顏。
劉蕾認為,脫貧攻堅主題節目仍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但具體的創新形式,需要根據創作氛圍和社會環境需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