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
摘 要:近些年,大量的小說被改編為影視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影視文學的內容。小說和影視文學雖歸屬于不同的藝術類型,但是在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上有著共同之處,大量的小說被改編為影視文學作品,并獲得了成功。《翻譯官》是一部成功的網絡都市職場言情小說,以其具有吸引力的翻譯職場設定、細膩的文筆、出色的人物塑造深受女性讀者的喜愛。從小說到影視文學,《翻譯官》完成了華麗的轉身,成為當年影視劇的黑馬。本文以《翻譯官》為例,分析小說與影視文學的視角轉換,了解小說和影視作品之間的突破。
關鍵詞:小說;影視文學;《翻譯官》
每一部小說,都是作者與世界的對話,借小說主人公的種種經歷和情感向世人傳遞一種價值觀、一種態度。在小說《翻譯官》中,借著比較難的法語翻譯人才,講述了一位平凡姑娘的追夢過程。這部小說不僅是在講述主人公喬菲的逐夢過程,更是講述了千千萬萬中國女性在追夢路上的刻苦奮斗、為自由抗爭而成長的主題。我們在分析小說《翻譯官》的文筆特點、表達方式等文學特點的同時,應該看到這些文學特點背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可能是作者更想和世界之間的對話。在完成由小說到影視文學的轉換過程中,我們關注的不再是作者表達的筆觸,而是故事情景的發展以及主演的演繹,進一步弱化了小說中的筆觸。可以說,小說和影視文學通過不同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同一部作品,為受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改編原著,變化是絕對的,因為是一種藝術形式向另外一種藝術形式的轉換,這一轉換決定了兩個不同差異的存在。
一、《翻譯官》的小說和影視文學
(一)小說《翻譯官》
小說《翻譯官》由網絡作家繆娟所創作,主要講述了家境貧寒的法語專業碩士喬菲,在遇到翻譯天才、高官之子程家陽之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程家陽的指導下,最終實現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官以及收獲愛情的故事。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將灰姑娘的逐夢過程寫得令人深思,字里行間透露出喬菲對夢想的執著之情,節奏恰當,富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具有較好的勵志作用。白燁說:這是一部介乎于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職場與校園、身體與心靈之間的小說,字里行間表現著作者的真誠與激情。這一部小說,利用現代化的眼光講述了家境貧寒的主人公心無雜念追求夢想的過程,這是一部發人深思的小說作品,也呈現了當代年輕人在追逐夢想過程中不拋棄、不放棄的成長主題,是一部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小說作品。借著《翻譯官》這部小說,表達了網絡作家繆娟的新時代女性觀點,展現了一個表達自我的平臺。
(二)影視文學《翻譯官》
在《翻譯官》從小說到影視文學的過程中,改了名字為《親愛的翻譯官》。影視文學在考量受眾的過程中,對部分情節和內容進行了挑戰。原小說更為側重的是喬菲追逐夢想的過程,影視文學更為側重的是喬菲在追逐夢想中收獲愛情的部分。從《翻譯官》到《親愛的翻譯官》便完整地詮釋了兩部作品之間的區別,這也是小說和影視文學的區別。在影視文學中,保留了小說中的主體部分,對喬菲的追夢進行了深入刻畫,但是也對喬菲的愛情增加了不少筆墨。影視文學中的《翻譯官》,卻是編劇針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妥協,將《翻譯官》的女性視角進行一定程度的弱化,讓整個逐夢過程能夠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喜愛。影視文學和小說之間的受眾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也意味著在改編過程中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一旦調整過度,便會受到原著粉絲的批判[1]。
二、小說與影視文學的視角轉換
(一)對原著思想把握不夠準確
從小說到影視文學的過程,是編劇的創作,在此過程中,編劇也需要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和創作意圖,否則影視化的小說作品,便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以及基調,在定好主要框架的基礎上實現再創作的過程,這一次的創作也應該把握好度,要根據當前時代發展的特點進行實現改造。只有深刻領悟到原著的精神內涵,所進行的創作才是對原著的升華和提升。在《翻譯官》中,我們對喬菲家庭的刻畫是家境貧寒,不同人對于貧寒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針對喬菲接下來發生的故事以及她追求法語翻譯官的夢想進行合理構造,讓原本抽象的小說世界能夠和現實世界發生關聯,找到現實存在的形式。從小說到影視的過程,需要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情景再次進行梳理,讓它的發生和情節發展更加符合現實世界,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成為一部成功的改編作品[2]。
(二)對文化形態把握不準
小說的創作是針對部分人群的創作,是建立在一定作者自身觀念表達上的創作。可以說,文學,是精英文化的載體,它并不需要迎合所有人的需求,呈現出文化霸主地位。但是,影視文學作品中,卻呈現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的特點,在改編的過程中會考慮到社會心理、審美情趣等因素,讓小說到影視文化的過程呈現出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過程。在小說《翻譯官》的改編過程中,就恰恰呈現了這一點。原著《翻譯官》主要講述的是喬菲追逐夢想的過程,描述了一位積極勇敢、和命運抗爭的平凡女孩,能夠激發千千萬萬新時代女性的共鳴。但是隨著影視化過程的推進,喬菲的追夢之旅加入了愛情,這便是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妥協。畢竟,平凡女孩的追夢略顯枯燥,加之以適量的愛情發展,更能夠激發起不同層次人的觀看欲望。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轉型,體現了對文化形態的把握不準,讓當前的文化形式呈現出重疊的特點。
(三)對小說、影視文學把握不準
小說和影視文學呈現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小說,是通過文字實現與讀者創作交流的過程,激發的是讀者大腦深處的思維形象,是讀者主動加工的過程。影視文學,通過影像符號表達出相應的情節,激發的是觀眾內心的思維形象。文字符號和影像符號呈現的形式和內容是不一樣的,所獲得感知也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在描述追夢過程中的艱辛,可能讀者會利用自身的實踐經驗加以想象和創作,從而達到與書中的共鳴。在影視文學中,便是通過情景去呈現內容,并不需要觀眾的主動加工。只有改變者意識到小說和影視文學之間的差異,才能夠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二者共存的平臺,讓小說改編為影視文學實現二次飛躍。總之,對小說、影視文學把握不準,便是體現兩者的生存環境的差異性,小說和影視文學的受眾和傳遞的價值觀念是有區別的。在改變過程中需要尊重這個差異,才能真正實現從小說到影視文學的轉變[3]。
三、結語
將小說改編為影視文學,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藝術轉變形式,比較成功的作品有《甄嬛傳》《步步驚心》《瑯琊榜》《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但是小說和影視文學兩者在表達上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小說,是由作者文字第一次創作,然后借助讀者的想象力完成第二次創作,是作者的文字和讀者想象力的交融,這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讀者生活經驗和審美都是不一樣的,對小說的二次加工也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閱讀用文字作為材料構建的小說關鍵的是讀者的感受,特點是接受過程是主動的。兩種文學形式都有自己的表達特點,是否要“尊重原著”,這便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翻譯官》中,針對原小說中的喬菲的追夢,增加了適當的內容講述了喬菲的愛情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喬菲新時代女性的特征,將喬菲的愛情觀進一步強化。有所得,便有失,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便是其創作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韓明睿.從影視到小說的當代影視文學現象[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09):12.
[2]高艷鴿.從小說到影視,改編是原著命運的一次波動[N].中國藝術報,2017–06–07(004).
[3]蘇彥華.淺談小說與影視文學的視角轉換[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1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