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鄉野中的手藝更加鮮活?”
這并非一個簡單的設問,問題背后,有千絲萬縷的答案在支撐著它。
隨著國家層面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至今,邊遠鄉村等貧困地區成為亟待“活化”的地域。
為了摘去貧困地區“貧窮”的標簽,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通過開展中國非遺研培計劃、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等方式,對鄉村貧困地區的生態和手藝進行規模提升。各地將目光重點聚焦于邊遠鄉村、民族聚居地等一系列手藝薈萃之地,并優先組織貧困地區中的非遺傳承人參與培訓。
僅2018年至2019年間,我國非遺扶貧相關工作的振興經費突破1.2億元。非遺扶貧的成效顯現,通過傳統工藝實現文化事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的局面逐漸成熟。
成績初顯的局面之下,“人”是扶貧工作的核心力量。
對所有深入大山的扶貧者而言,手藝的探索之旅可謂是一場修行,或許其間經歷的挫敗遠大于成就,又或許著手的工作好比“摸著石頭過河”,但所幸,大家都是期盼非遺扶貧工作向好的同路人,在各自的扶貧領域獻計獻策,將鄉村生態打造成為人們心之所向的山居理想。
就正如本次專題中,深入村落賦活傳統手藝的“看見大山”團隊和一群樸實而又向往通過手藝被外界看見的鄉民們共創手藝一般,大家秉承“平等、參與、分享”的精神,讓藏在大山里的傳統工藝有了新的味道;也正如通過設計力量煥活樓納村的設計師一般,在鄉村田野的原生環境中,延伸傳統工藝與設計的可能,為活態鄉村打造可鑒的藍本。而這些,都是扶貧工作的美好面向。
有了扶貧者與鄉民們的親密關系做背書,大家彼此多了一份親切和信任,在傳統手藝創作與設計理念分享中打造出鄉村新的生態,于物于人,都是共贏的模式。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但“收官”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向新而行的又一個起點。我們不必擔心發展工作會被按下“暫停鍵”,大山里的手藝不會消弭,外部設計力量會再進駐,手工藝會保持應有的持續性。
誠然,非遺扶貧工作在持續發展之中,總會涌現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不限于在鄉村固有的容量范圍內,如何讓鄉村非遺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限于創造價值的手藝人如何成為真正受惠者,不限于來之不易的鄉村新生態如何延續……或許我們很難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將局面鋪開、眼界放遠,用心為鄉村的改變做些實事,這些才是合作共生的邏輯,亦是解決問題的必選項。
非遺扶貧真正的情懷或許是不管發展到怎樣的規模,對每個扶貧團體、每個鄉民的關懷與珍重,始終如一,由此實現的鄉村手藝與鮮活生態的永續,才是更理性、更長久的生命。
而這,恰是本文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