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手藝工坊
重慶市城口縣沿河鄉、石柱縣中益鄉
扶貧亮點:
以重慶沿河鄉為起點,開展非遺扶貧培訓班
扶貧工坊促進村民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
2 500元左右
開展技能培訓,建立多個扶貧工坊,實現120人居家就業
田野逐浪,從沿河鄉伊始
“至少走遍20個村莊,才會看到泥土地上鄉民們的生活樣貌。所有踏過的泥,所有尋覓的音,都不會白費。”
從2018年開始,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創始人綦濤尋訪了重慶當地的20多個鄉村,了解村民們的生活狀況,傾聽他們的真實訴求。但親身落地每個鄉村的時間僅有1天,這對綦濤來說,“根本沒辦法走進村民們的內心,更不能開展更具深度的工作”。
而所有踏過的路,都不會白走,它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成為扶貧工作真正的伊始。
2019年3月,綦濤接到“魯渝共建,非遺扶貧”項目,城口縣的沿河鄉成為扶貧工作的起點。沿河鄉是一個未通高速、四面環山的鄉村,雖談不上“與世隔絕”,但當地村民從鄉村翻山越嶺走到鎮上,得花七八個小時。去年,沿河鄉鑿開了山洞,交通窘況得到了改善,村領導迫切希望改變鄉村的舊貌,改善村民們的生活。勤勞樸實的村民,讓綦濤看到了這里的希望,她將非遺扶貧的第1個項目放在了這里。
非遺扶貧培訓班,在沿河鄉開班了,當地留守婦女、建卡貧困戶、殘障人士等50余名學員進行了第1期的夏布織造培訓。在沿河鄉的這1個月里,綦濤團隊的培訓方式與外界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村民們通過巧手縫制香囊、制作布鞋、繡起圍巾……鄉村里的“軟資源”轉化為了“硬實力”。但賦予村民們技能僅是培訓的要素之一,融入村民生活,用溫暖擁抱鄉村家庭,才是核心的要義。
和綦濤之前的尋訪不同的是,沿河鄉非遺扶貧項目是一個深度項目,團隊花1個月的時間駐留于此,團隊老師們親自教村民們手藝。綦濤的計劃很明確,讓村民們掌握一門手藝的同時,是為他們解決就業,進而建立手藝工坊,帶動沿河鄉的整體發展。但實際上,建立工坊并非一日之功,從產品的研發到標準化,是一個完整而有序的系統,1個月的時間,很難實現。
綦濤每天都在尋思扶貧工坊的形態,在她看來,商業模式的打造或許是扶貧工坊常青的命脈。就拿綦濤所創立的壹秋堂夏布工坊來說,其在榮昌的基地,以樓為單位,有生產區、展示區、研學區等。那么,扶貧工坊的建設,同樣需要這樣的模式。如果只做生產,那么所有人都會被“套進去”,無法擴大鄉村的整體“輸出力”。
綦濤團隊與沿河鄉的日夜相守,為她的“工坊計劃”鋪上一條明朗大道,而這個計劃,在她看來,“很快就會實現的”。
一棟樓,讓鄉民忙活起來、
有了沿河鄉非遺項目的培訓經驗,去年4月,綦濤團隊進駐了位于重慶石柱縣的中益鄉,之前“心心念”的非遺扶貧工坊計劃在這里落地。
“很少有人會給你一棟樓的。”
為了讓非遺扶貧工坊得到更好地營造,中益鄉的領導們,大膽提供給綦濤一棟正在修建的4層高的樓房。“既然領導相信我們,我們就要做出亮點,用成績說話。”4層樓在綦濤的精心規劃下,成為了中益鄉的第1個扶貧工坊,當然,也是綦濤“計劃”之中的第一個扶貧工坊。工坊的底層為“錦繡坊”,作為庫房和生產線;平層為“琳瑯居”,一部分展示著中益鄉當地特產,一部分作為壹秋堂的產品展示中心;再上一層是非遺研學基地兼展廳的區域。目前,這里開設著土家族舊物主題展,展示著當地村民家中留存幾十年的舊物,每一件物品,都能講出鮮活的故事;最頂層為藝術家駐留地,藝術家們可以在此駐留2個月的時間,食宿由綦濤團隊提供,但這項“福利”,需要由藝術家創作作品來“兌換”,這可以說是一種互相促進、合作共生的藝術創作模式。
整棟樓雖然沒有豪華的外表,但在地文化賦予了其獨特的美學氣質,也初步形成了它的商業模式。鄉村終于有了自己的工坊,身懷手藝的村民們,也可以陸續進入工坊“上班”了。
在中益鄉扶貧工坊上班的村民,有了新的身份——新農村手藝人。他們每一位都是工匠,他們有著專屬的“個人IP”。這里的手藝人大概有30多位,其中有剛生完寶寶留在家中的婦女,有上了年紀而行動不便的長者,有聽聞家鄉日臻向好而返鄉的村民……他們的匯聚,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手藝IP場域。
“IP匯聚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有創造性地轉換。”綦濤非常看好這群勤勞上進的鄉村手藝人,他始終相信“‘計劃里會誕生奇跡”。
最近,在扶貧工坊工作的村民張玉芳“可忙了”,她每天都要制作布老虎、手提袋、胸花等精美的布藝制品,除此之外,還要完成村領導給予她的“任務”—— 接待外來的訪客。“我每月能掙2 000元左右,工作之余還能照顧家庭,工作生活兩不誤。至于來鄉的客人們,我當然希望越多越好!”張玉芳去年參加了中益鄉的非遺扶貧培訓班后,掌握了夏布制造技藝,圓了她的“手藝人夢”。
扶貧工坊的手藝人們,都經過了綦濤團隊的專業培訓。對于在培訓中成績優秀、完成工作任務、制作產品精良的學員,綦濤團隊對其采取招工、計件合作等多種方式,促進當地村民就業增收,就業率達到了70%,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2 500元左右。
日升月落,溫暖猶在
樸實的村民眼里,真的閃爍著“夢”。
在每一期的非遺扶貧培訓后,綦濤團隊會帶領村民們在鄉村院壩舉行頗具儀式感的“結業活動”。村民們以個人或小團隊的形式“出節目”,將平日在非遺培訓中所學的歌曲舞蹈、戲劇小品等展示出來。綦濤團隊和大伙們兒跳著唱著,笑聲從清晨響至午后,從午后響至夜晚……
而漫天的歡笑總會結束的,綦濤團隊也會在培訓結束后離開鄉村。
在結業活動那天,正好是綦濤團隊中周老師的生日,讓整個團隊意外的是,村民們“私下”悄悄湊了錢,派村民到村外稍微“發達”一點的鎮上訂了一個生日蛋糕。當時,沿河鄉還沒有建成工坊,綦濤暗自決定,“我們一定要在這里建工坊”。
“老師們要走了,我們真的舍不得,希望以后他們能回來。”四合院里,“最后一場”結業活動中,一位從未在公眾場合發過言的村民鼓起勇氣向大家說。
笑聲總是難掩村民們內心情緒的翻涌。在綦濤團隊離開中益鄉之際,村民們與團隊里的每個人相擁而泣,因為1個月里,團隊真切參與到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哪怕是一鍋飯、一把柴、一場雨,團隊都在幫忙撐著。
“村民們的心愿,是關于我們,所以我們非常感動。”
在每一個扶貧鄉村,綦濤都希望能為當地留下有意義的東西,她不希望政策下的“封條”封住村民們的家。每一處原生態的“家”,站在文化保護的角度而言,是值得被呵護的;每一位村民眼中的夢,更是值得被實現。這需要社會上真正做實事的人,“用心”去幫扶與計劃。
從去年3月至今,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創始人綦濤進行了6期技能培訓,建立了3個扶貧工坊,實現120人居家就業,不僅對貧困地區進行了精準扶貧,也為公司儲備了人才,增加了產量。去年,公司年銷售額突破了4 000萬元,增長超過10%。
“我們計劃在重慶找20個地點,成立20個鄉村振興的新工坊,目前,方案正在籌備。”目前,綦濤在繼續探索非遺扶貧的“新模式”,她希望實現“扶貧工坊保護古村落”的模式,進而帶動鄉村發展。此外,壹秋堂也將鄉村振興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