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藝工坊



品牌活化
貴州省榕江縣黨細村
扶貧亮點:
·蠟染項目帶動當地脫貧
·合作社吸引當地婦女返鄉就業
·開展手工藝扶貧試點項目,通過優勢互補與協力合作擴大扶貧成效
飲水鳥品牌成立的時間不長,創始人雷虎與阮傳菊夫妻倆原本是做工藝文化類的自媒體,接觸的項目多了,也便有了做產品的念頭。與貴州榕江的苗寨結緣,也是從為其出書開始的。烏吉村和黨細村,是他們扎根做項目的地方。
村子散落在高大雄奇的雷公山余脈的山腰上。這里的群眾收入低微,全村貧困發生率在40%以上。大山的阻隔,讓這些村子依然保持著家家做蠟染、戶戶工刺繡的傳統。因為貧困,村民們甚至無閑錢添置衣物,制作的蠟染和刺繡都自給自足。
在過去,蠟染作品比較受歡迎,但當游客到貴州每個苗寨都看到整齊劃一的蝴蝶媽媽圖案后,開始審美疲勞。在當地做傳統的蠟染雖然能增加一點收入,但卻不能脫貧致富,年輕人依然紛紛出走。
黨細村的楊再蓉是苗寨中為數不多的從來沒有外出打工的年輕婦女。她說自己還未婚時,每年過完年就看到太多孩子和父母分別時的場景,因而在結婚時就暗自發誓,一定不讓自己的孩子做留守兒童。留在村里陪孩子的代價是高昂的——村子多山少地,要維持生計,就必須起早貪黑地在山里勞作,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為多增加一點收入,楊再蓉將平時做百褶裙和頭巾時畫的蠟染改成桌布,拿到榕江和凱里賣。天然植物染色、純手工畫蠟,正好契合時下都市人追求的環保與個性。雖然銷量不多,卻能或多或少貼補家用。
飲水鳥給黨細村下了500條蠟染絲巾作為啟動訂單,對楊再蓉來說是一個大工程,她聯合村里4位姐妹順勢成立了蠟染合作社,把自己家的客廳拿出來作為辦公場所,不再像普通的畫娘家庭作坊式的單兵作戰,開始團體協作。每天還要按時按點“打卡上班”。
“既然成立了合作社,就得規范,做出名堂來,不然合作社垮了,我們又得把孩子丟下外出打工!”2018年春天,這里成為了榕江縣政府在黨細村的手工藝扶貧試點項目。
這批訂單是要做成能日常穿戴的圍巾,而不是旅游紀念品。要手工、要健康環保,還要既傳統又時尚?!笆止]問題,我們全部是一筆筆畫的,健康也沒問題,我們都是用純植物染色。但又要傳統又要時尚就難了!”
飲水鳥提供了許多種現代感很強的圖案,很酷很時尚,但發現用蠟刀畫出再用藍靛染色后,味道就變了。“高級感?”楊再蓉完全沒有概念,她翻開自己的百褶裙來尋找靈感。
黨細苗族屬于花裙苗支系,最大的特點就是會制作、穿著百褶裙。眾人只知道它造型百褶,卻不知道褶皺里隱藏著草木蟲魚紋上百種不同的圖案。而更難的,是繪制。桑蠶絲嬌貴,在作畫、染色時動作一定要輕,這與在棉布上用力完全不同,也無法用繃子固定,否則容易損傷絲巾。畫娘們花了不少心血,打了不少樣品,才掌握好在桑蠶絲上畫蠟的力度,使線條流暢、規整。
很快,蠟染合作社成立的消息吸引了在外務工的媽媽們注意,很快有十多位媽媽辭去了工地上挑石頭、挑混凝土的工作,回到村里做起了自己熟悉的畫蠟、染布的手藝。合作社從最初的5位創立者擴大到30人。楊再蓉家的客廳已經容不下這么多人了。
當地政府把合作社遷入學校一間空置教室,拿出2萬元做了簡單裝修,讓讀書的孩子和畫蠟的媽媽比鄰而居。媽媽們在做蠟染時,孩子們就在旁邊讀書或是在合作社門前玩耍。
在外人看來破敗不堪的小學,如今是村里地段最好、最豪華的建筑,也成為了全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為無論何時,只要進合作社就能找到媽媽。課余時間,偶爾也有小姑娘在媽媽或者奶奶們身邊幫著畫蠟、染布。
雷虎沒有想到,非設計專業出身的自己,用溝通和責任從自媒體轉向了手工藝商業產品設計與銷售,還和扶貧項目捆綁在了一起,更為一些孩子留住了媽媽。他關注更多的傳統工藝項目轉化的可能,希望擴大銷售渠道和曝光度,讓市場對黨細村蠟染合作社有持續消費的需求。
這樣,媽媽們就會每天穿著百褶裙走過田野,畫完一天蠟后牽著孩子的小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