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平
展覽,扶貧的多維視角
展覽,作為一種總結和研究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新途徑,在近年來展現出新的視角。
2017年,我們學院舉辦過一次“設計介入精準扶貧案例展”,分別從參與貧困地區傳統工藝活化、利用互聯網改善貧困地區農產品資源流通、跨學科參與村落文化建設、貧困地區手工藝與奢侈品合作的角度展示了4個案例。去年,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展覽案例從4個擴容到20余個,呈現出更多維的設計扶貧模式。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即將開啟鄉村振興戰略。因此,展覽以“問題概念——設計案例——設計方法”為基本框架,適當添加鄉村振興的相關案例,而不再拘泥于案例中數據的簡單展示,將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基尼系數、致貧原因、貧困代際傳承等基本概念進行梳理,重點展示“為貧窮而設計”背后的方法和模式,展現設計如何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變得更加透明、友好和包容。
那么,“為貧窮而設計”的理念里,是在設計什么呢?
首先,我們強調數字服務系統驅動協作的創新。大數據背景下,新協同觀念促進線上線下整合,供給對接精準需求,通過協作式創新,發揮設計作為一種系統性思維和創造性活動的價值。該部分展示“騰訊為村”、京東“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川美“比淘寶多一里”3個案例。“騰訊為村”是一個用互聯網助力黨建引領精準脫貧、鄉村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工作平臺。“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以“電影人+電影+電商”的創新模式,發揮電影人影響力,以電商營銷的方式推動貧困地區好產品走出去。“比淘寶多一里”是四川美院畢業生魯景奇利用大數據建立新型供銷新模式,協同貧困居民深度參與,并使其脫貧奔小康的項目。
其次,我們以人為本,秉承“讓教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力的工具”的理念,精選手工藝人才培養和社會美育案例。四川美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高校參與一些針對貧困地區鄉村手工藝人才培養,通過“設計師+當地手工藝人”的協作模式為貧困人群賦能。比如“榮昌夏布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傣紙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一竹一世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重慶車田鄉在地性生態材料研究”等。還有一些社會美育項目,讓貧困地區孩子的創意賦予地方產品新的文化價值,以人為本,讓教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力的工具。
再者,我們聚焦非遺扶貧,尋找地方文化多樣性的智慧,以設計賦能傳統產業。以物之道,取之于民,饋之于民。充分發掘地方風物,以設計創意之“新”活化傳統文化資源。“梁平年畫重回春節”是四川美院汪泳團隊提煉梁平年畫“開臉開運”的特征,推出包括了歷史故事、畫訣、代表性題材體驗版的“年貨”禮包,讓文化助力扶貧事業。
以“設計介入”建創新系統
我們為什么要倡導“設計介入”呢?
為了能有效地運用展覽視覺呈現設計介入扶貧問題,展覽視覺設計向海濤團隊以“介”字為原型,通過字體疊加的視覺呈現設計在扶貧問題上手段的多樣化和深入程度。貧困問題是類型多樣的復雜問題,扶貧是一項高度復雜且需創造性的工作,需要將多學科的知識作為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設計只有通過“不斷介入”式的動態參與,才能尋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積極參與這場社會變革,在政策、社群、機構和資本四方關系中,起到“協調人”的作用,成為如埃佐·曼奇尼所期待的“意義建構者”。在這些設計扶貧典型案例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設計形態的“六個轉向”。即設計方法從“碎片式的局部參與”轉為“不斷深度介入的實踐智慧”;設計目標不滿足于“冷漠的銷售”,而重視利益相關者生活空間的“整體考量”;設計尺度不再遵從盲目的“大設計”,而是提倡適度的“小設計”;設計價值不追求“重設計”,而是遵從“輕設計”;設計研究正從“單一物質產品”轉向“非物質形態”的研究;設計組織正從“設計師獨立運作”轉變為“協同設計”。
當下,設計正在不斷擴大其在社會變革中的參與度,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與工具,更多呈現為一種思考方式與價值觀。設計的目標,從引導轉變(Guide Transformation)變成了整合式思考者(Hybrid Thinker)。設計的角色從產品到服務,從城市到農村,從商業到社會,從文化到價值,正作為強有力的催化劑,探求價值創造與道德意義之間的平衡,持續于人類生活的整個社會空間生態研究,修復貧困人群或貧困村落的彈性生態系統,建立可持續的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在實踐中呈現設計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