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罡
扶貧扶智,雙向立行
在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非遺扶貧工作中,涌現了不少傳統工藝振興與非遺傳承保護的探索實踐成果,著眼于非遺傳承人群以及傳統工藝從業者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社區認同的創建,激發、引導他們珍視自身的文化傳統,讓手工藝人對自己掌握的手工技藝有信心,對地方文化特點有認同,以此來突出地域文化的生動性和多樣性。
2016年,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建站單位——蘇州工藝美院與堂安生態博物館聯合發起堂安侗寨紡染織繡工藝傳承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蘇州工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織繡藝術系的師生,通過田野調查、產品研發、技藝交流等方式,幫助村民建立婦女手工藝合作社、家庭手工作坊,開展染織、刺繡技藝婦女培訓,使產品不僅能夠體現傳統的侗族植物染色及手工繡制技藝,還滿足了市場對于旅游文創產品的需求。這些手工產品的熱銷,不僅促使村民對自身文化的重視與認同、發現并展現當地傳統工藝文化之美,還讓他們掌握一門通過傳統工藝增加經濟收入的技能。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狈沁z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文化。而“治愚”與“扶智”,其根本方式就是發展教育。相對于經濟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等,“教育扶貧”牽住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牛鼻子”,更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扶貧工作單靠物質救援,資金輸送,已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工作不能是簡單地為百姓提供保障資金、提供生活所需物質,而是明確靶向,做到“真扶貧”,引導和鼓勵貧困百姓樹立勤勞致富、自主脫貧的意志。我認為,在非遺扶貧方面,有幾點值得重視。首先,在扶貧工作中,要讓老百信知道扶貧的意義至關重要,國家要做什么,希望百姓怎樣參與,期待達成何種成果。其次,重視傳統、用好傳統之物,將其作為脫貧致富的“原點”。即使在新時代背景下,誕生了大量的科技產物,但我們如果不將傳統看作是扶貧工作的基礎,那么很容易在前進的道路中“迷失”自我。第三,通過教育投入,開化民智,為從根本上脫貧打造源源不斷的生力軍。非遺相關的專業課程、手藝培訓等,都是不錯的實踐。
拓寬市場,聚合力量
非遺扶貧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更優的產品、更寬的領域和更好的市場。在扶貧市場中,那些“曝光度”高的產品,往往具備一些共性。
扶貧產品需要包含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并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描述,才能表現出產品本身的“味兒”。其次,調研年輕人的喜好,打造新式產品也能成為扶貧產品的“圈粉”之道。因為年輕人的市場是廣闊的,更是有潛力的。然后,無論是普通產品還是扶貧產品,始終都要“回歸生活”。這一點就要求扶貧產品最后的使用場景,一定在百姓的生活之中。我認為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通過文化元素與時代美學的吸取與運用,扶貧產品也是可以引領時尚的的,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做。
我們能夠樂觀地看到,近年來非遺扶貧市場的邊界在不斷拓寬,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隨著百姓對文化用品需求的提升,“回歸傳統”的意識加強,特別是“后浪”一代,對民族文化、民族器物的關注度更為明顯。就像刺繡產品、銀飾產品、青花瓷、紫砂壺等傳統手工藝產品,目前在市場上是很受歡迎的。
在線上,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直播+非遺+電商”的運營模式已經成為趨勢,舉辦線上非遺購物節也是抗疫背景下市場化的重要舉措和嘗試。那么,線上市場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非遺項目來說,可以擴大它的傳播途徑,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各個地方蘊藏著不同的手工藝。其次,非遺扶貧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平臺等,能夠更快地銷售出去,反向助推手藝人或項目更好地產出。線上平臺的加持,無疑能夠更快地迎來非遺扶貧的“春天”,但需要注意的是,線上運營不僅是開一個網店那么簡單,講述好產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才是重要的事情。
眾多的非遺扶貧企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發展之路還將繼續,但現實情況是,手工藝是很難做大做強的,大部分手工藝項目,還是保持著小規模地發展?;蛟S小規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手工藝的活性。當然,中國扶貧企業、手藝工坊在各自領域尋求發展之路的同時,可以嘗試抱團發展,形成一股“聚合力量”,大家共享行業資源,這比單一作戰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