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黃雨 傅玉凡 王璐璐 冉海榕 李佳欣 田歡



摘? ?要? ?對十個葉菜型甘薯品種2018—2019年采收期莖尖產量、莖尖總產量進行了鑒定,并分析了其與單株莖尖產量、各部位貢獻比例、基部分枝數等農藝性狀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采收期莖尖產量、莖尖總產量不僅在品種間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受采收期和年份的影響也較大。莖尖葉柄的重量與長度和莖尖采摘以后形成分枝的再生能力是影響葉菜型品種莖尖產量的重要因子。
關鍵詞? ?葉菜型甘薯品種;莖尖產量;葉柄;基部分枝數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09
甘薯藤蔓頂部及其以下10~15 cm節段稱為莖尖,在重慶等西南薯區又俗稱苕尖。質地鮮嫩、無苦澀味、適口性好的莖尖是重慶等南方地區市民喜愛的傳統蔬菜,這類食用莖尖的甘薯品種稱為葉菜型甘薯品種[1]。由于甘薯藤蔓不僅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2],而且還富含黃酮、綠原酸、多酚等活性成分[3-5],醫藥保健價值高[6],因此,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的選育越來越受到甘薯育種家的重視,成為南方薯區甘薯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7]。截至2019年,重慶的大足、永川、合川、長壽、萬州等區縣形成1 333余公頃苕尖產業發展基地,效益達到3 000元/667 m2以上,全市已育成渝菜薯1號、萬菜薯1號、萬菜薯5號等6個葉菜型品種。
與淀粉、食用等其他類型甘薯品種的選育和產業化應用進展相比較,葉菜型品種育種與栽培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理論基礎還比較薄弱。本文對2018—2019年全國葉菜型新品種聯合鑒定重慶點試驗中的十個葉菜型品種的產量表現及其構成與相關性進行分析,以期對今后葉菜型甘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材料來自2018—2019年全國葉菜型新品種聯合鑒定重慶點試驗,品種名稱及其選育單位列于表1。
1.2 田間試驗方法及產量測定
2年試驗地點均設在西南大學合川實驗農場基地,前茬均為為空閑地,砂壤土。試驗地翻耕后每公頃施用N、P、K重量比為17∶9∶23的復合肥750 kg,畦作。2年均采取完全隨機區組排列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4.2 m2,種植6行,行距30 cm、株距20 cm,90株/小區,折密度214 107株/hm2。2018年、2019年分別于6月16日、6月20日栽插,并分別于7月15日、7月20日首次采收莖尖,其后每間隔10 d再次采收,并分別于9月3日、9月8日結束采收,每年均累計采收6次,每次采收測定的產量記為采收期莖尖產量,6次采收期產量之和記為莖尖總產量。
1.3 莖尖農藝性狀調查
2018年每個采收期測定小區莖尖產量之前,隨機取樣7個單株莖尖,稱量鮮重后,用剪刀將莖尖的葉片、葉柄和莖分離,分別稱量鮮重,用以分析莖尖各部位對單株莖尖重量的貢獻比例。2019年除了再次開展2018莖尖各部位對單株莖尖產量貢獻比例觀察外,還對7個單株莖尖葉片的長度、寬度,莖、葉柄的長度進行測定,同時在小區里隨機調查30株移栽植株(移栽植株的1/3群體)的基部分枝數,用以進一步分析單株莖尖產量、采收期產量與莖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采收期莖尖產量及莖尖總產量測定結果及其方差分析
十個葉菜型甘薯品種2018—2019年的莖尖產量測定結果見表2。
對十個品種、2個年份和6個采收期的莖尖產量進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年份和采收期3個主效應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采收期主效應最大,其次是年份,再次是品種。3因素之間的交互效應中,“年份×采收期”互作效應有極顯著差異,“品種×年份”和“品種×采收期”互作效應有顯著差異,“品種×年份×采收期”互作效應無顯著差異。說明不同采收期之間、不同年份之間氣候等環境因素對莖尖產量影響相對較大。
采收期莖尖產量,十個品種2年12次采收期莖尖667 m2產量介于144.43~910.03 kg,平均467.65 kg,其中2018年介于186.10~683.06 kg,平均446.66 kg,2019年介于144.43~910.03 kg,平均488.64 kg。
十個品種2年莖尖總產量介于1 979.18~3 346.97 kg,平均2 805.88 kg,變異系數為11.43%,2019年莖尖總產量顯著高于2018年。Ducan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湘菜薯3號、EC15、福薯7-6、海大7798和薯綠2號五個品種2年的莖尖總產量平均值相對較高,相互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都顯著高于莖尖總產量最低的福菜薯25和桂菜薯14-7,而廣菜薯7號、阜菜薯13-14和黔菜薯2號三個品種相互之間及其與前述七個品種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
2.2 采收期莖尖產量及莖尖總產量的變異情況
2.2.1 采收期間的變異
十個品種2年12次采收共計120個采收期莖尖產量數據的變異系數為31.72%,而2018年十個品種6次采收共計60個采收期莖尖產量數據的變異系數為24.71%,2019年60個采收期莖尖產量數據的變異系數為36.21%。同一品種采收期莖尖產量同一年份內在采收期間的變異系數見表3。2019年變異系數普遍大于2018年。
2.2.2 年份間的變異
同一品種、同一采收期不同年份莖尖產量的變異系數見表4。不同品種、不同采收期莖尖產量在年度間差異的變異情況不一樣,總體上看,第三和第四采收期的莖尖產量在年度間差異相對較小,而第一、第五和第六采收期莖尖產量的年度間差異較大,變異系數的平均值均為32%左右。桂菜薯14-7的莖尖總產量在年度間的變異系數較大(23.95%),其余品種莖尖總產量年度間變異系數較小。
2.2.3 品種間的變異
同一采收期莖尖產量在十個品種間的變異系數及莖尖總產量在品種間的變異系數見表5。采收期莖尖產量在品種間的變異系數低于采收期間和年份間變異系數。莖尖總產量在品種間的變異系數高于多數品種年度間的變異系數。
2.3 莖尖產量的構成分析
2.3.1 采收期莖尖產量占莖尖總產量的比例
各個采收期莖尖產量占莖尖總產量的比例分析結果見表6。多數品種第三和第五采收期莖尖產量占莖尖總產量的比例相對最高,少數品種在第二采收期(如2018年的廣菜薯7號、湘菜薯3號、薯綠2號、阜菜薯13-14、黔菜薯2號)和第四采收期(如2018年的廣菜薯7號、阜菜薯13-14、2019年的福薯7-6)的莖尖產量對總產量的貢獻比例相對較高。除開湘菜薯3號2019年第六采收期的莖尖產量對總產量的貢獻比例較大以外,其余品種第一采收期和第六采收期的莖尖產量對總產量的貢獻比例均較小。
2.3.2 莖尖各部位對單株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
由表7可見,2年6次采收期平均,葉片產量對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除開黔菜薯2號為較?。?8.05%)以外,其余品種均為最大,皆高于40%,其中海大7798高達79.90%;葉柄對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黔菜薯2號、福薯7-6高達35%以上;莖對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廣菜薯7號、薯綠2號和福菜薯25高達30%以上。品種間平均,葉片、葉柄和莖對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分別為45.29%、27.53%和27.21%。
2.4 莖尖產量與其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
2.4.1 單株莖尖重量與其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
同一采收時期,不同品種之間的農藝性狀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無論在哪個采收時期,單株莖尖的重量與單株莖尖葉片的總重量、單株葉柄的總重量、單株莖尖葉柄的平均重量、葉柄的平均長度和葉柄對單株莖尖重量的貢獻比例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與莖對單株莖尖重量貢獻比例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單株莖尖重量與基部分枝數呈負相關,但只在第二、第四和第六采收期達到顯著水平。同一品種,不同采收期之間的農藝性狀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除開黔菜薯2號以外,其余9個品種單株莖尖重量均與其單株的葉柄總重量表現出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單株莖尖重量與單株葉片的總重量、單個葉片的平均重量、單株莖總重量、葉片的長度/寬度表現為正相關,多數品種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2.4.2 采收期莖尖產量與其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
同一采收時期,不同品種間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在第一和第六采收期,莖尖產量與基部分枝數呈顯著正相關,第一采收期莖尖產量還與單株莖尖葉片的總重量呈顯著正相關,其他情況下,采收期產量與莖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不顯著。同一品種,不同采收期之間的農藝性狀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除開福菜薯7-6以外,采收期產量與基部分枝數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
3 討論與結論
本文對十個葉菜型甘薯品種2018—2019年采收期莖尖產量、莖尖總產量及其變異系數進行了測定和分析,結果表明,采收期莖尖產量、莖尖總產量在品種間存在顯著差異,采收期和年份對產量的影響很大。
相關性分析表明,同一采收時期,不同品種之間的與采收期產量顯著相關的農藝性狀非常少,只是在首次采收(可能與采收前經歷較長的生長時期,不同品種分枝數有顯著差異有關)和尾次采收(可能與此時品種再生能力衰落,開始進入落黃期有關)時的基部分枝數表現出顯著正相關,這可能是因為莖尖不斷采摘打亂了莖尖農藝性狀相關性在品種之間的表現。同一品種不同采收期之間,采收期產量與基部分枝數呈顯著正相關。無論是同一采收期不同品種之間,還是同一品種不同采收期之間,單株莖尖產量與葉柄總重量、葉柄長度、葉柄對莖尖產量的貢獻比例及葉片總重量呈顯著正相關。由于采收期產量理論上等于單株莖尖重量與基部分枝數之積,因此前述品種間相關性和采收期間相關性的分析表明,采收期產量更多地受到采收期的影響,與采收后莖尖的再生能力有關。
葉菜型甘薯品種葉柄重量和采摘莖尖以后形成分枝的再生能力是其莖尖產量高低的重要影響因子,采收期和年份對莖尖產量的影響較大可能與氣候、土壤肥力等影響分枝形成有關系,因此,在葉菜型品種育種材料的篩選和栽培研究與實踐中,需重點關注葉柄和基部分枝數。
參考文獻:
[1] 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7(10):41-43.
[2] Woolfe J A. Sweetpotato, an Untapped Food Resource[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2-104,165-178.
[3] 傅玉凡,曾令江,楊春賢,等.葉菜型甘薯蔓尖黃酮類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種、部位和采收期的變化[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9):1104-1107.
[4] 傅玉凡,楊春賢,趙亞特,等.不同葉菜型甘薯品種莖尖綠原酸含量及清除 DPPH·能力[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3):4814-4822.
[5] 趙櫻,謝小煥,傅玉凡,等.甘薯苗期莖尖多酚含量對其DPPH·清除反應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7(2):39-45.
[6] Islam S.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 L.)leaf: its potential effect on human health and nutrition[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6, 71: R13-R121.
[7] 張立明,汪寶卿.甘薯高產高效栽培十大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172-184.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