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 劉偉強 郄嘉琳
【摘要】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傳統落后的施工工藝應用逐漸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更加先進的施工技術。十項新技術正是順著這樣的時代潮流孕育而生,為促進建筑產業升級,加快建筑業技術進步出謀劃策。本工程運用十項新技術中的“裝配式疊合樓板”、“組合鋁合金模板”、“集成附著式升降腳手架”三種技術,將三者結合使用,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合理的進行穿插施工,從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裝配式+鋁模+爬架”施工技術。
【關鍵詞】新技術;裝配式;鋁模;爬架;穿插
本工程共四棟為高層住宅樓,其中兩棟為16層,另外兩棟為17層。為積極響應和推廣十項新技術的建造理念,打造一套成熟先進而綠色的施工技術,項目以高層住宅樓為載體,通過推行“裝配式+鋁模+爬架”建造體系,打造精致履約工程。
1、單項技術的施工總結
1.1裝配式施工技術
本工程裝配式構件類型有預制疊合板以及預制樓梯,裝配式構件的施工過程包含三個:深化設計階段、生產加工階段以及運輸吊裝階段。
深化設計階段:裝配式預制構件的深化設計階段主要的工作是結合多專業圖紙及設計要求,將各個專業的前置工作隨裝配式結構工廠化預制實現預留預埋。裝配式構件外形尺寸在滿足構件荷載設計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現場塔吊的吊裝性能,盡量設計得簡單統一,拆分合理。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模具的重復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裝配式構件的安裝效率。
生產加工階段:預制構件生產過程中保證每一個生產周期前模具都要清理干凈,模具拼縫處不能漏光、拼縫接口處平整、且無明顯縫隙。拼裝完成后,量測各邊及對角線尺寸以控制拼裝精度,然后開始涂刷脫模劑,脫模劑要求涂刷均勻,以模具表面無明顯油漬為準。鋼筋綁扎過程需控制綁扎和預留預埋的定位及尺寸,模板縫隙封堵采用定型卡具,避免鋼筋與模板接觸面漏漿。預制構件混凝土澆筑采用移動式布料機進行澆筑,澆筑時注意均勻布料。疊合板采用振動平臺振搗,疊合樓梯采用振動棒進行振搗,振搗應使混凝土充分密實,避免影響表面觀感。混凝土振搗完成后,初凝前,采用釘耙進行板面拉毛。
運輸吊裝階段:預制構件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后,可根據現場施工計劃安排構件出廠,構件運輸采用16米平板車,疊合板(樓梯)之間不得直接相互疊放,應通過放置墊木進行疊裝,預制疊合板疊裝層數不得高于6層,預制樓梯只能疊放2層。裝車完畢后用尼龍繩進行綁扎牢固,對構件邊部、端部或與繩索接觸處的混凝土,應采取補墊加以保護,避免行車過程中的顛簸而導致構件的損壞。構件運輸至項目場內后,可以通過塔吊直接從車上吊裝至作業層安裝。吊裝時使用平衡吊具,起重工指揮吊車將預制樓板吊至安裝位置上方10cm處,通過撬杠等工具調整預制樓板,保證預制樓板位置大致安放到位后,再對預制構件位置進行精調。
1.2鋁合金模板施工技術
此技術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深化階段,再者為安裝使用階段。
深化階段:鋁模深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準備:第一,確認圖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施工圖紙作為指導性施工文件,既要求圖紙各個結構及節點設計準確無誤,而且得保證結、建、水、暖、電等圖紙的完整性。第二,提前做好施工措施類的平面布置,所涉及的施工措施包括有:用于材料水平周轉使用的塔吊,材料垂直運輸的施工升降機,用作外墻防護的自爬式工具腳手架等。第三,確定鋁模深化的深化點,常見的鋁模深化策劃點有:全混凝土外墻、外立面線條優化、外窗企口優化、、滴水線優化、臨時性洞口預留以及其他二次結構深化(如構造柱、門過梁、門垛)等。
安裝使用階段:鋁模板按照先安裝墻柱模板,后安裝梁板及頂板模板,最后做外圍線條及模板加固的順序進行。由于鋁模板安裝數量多,需要廠家提前將配模圖紙交底安裝工人。標記好鋁板安裝編號,按順序依次安裝。在其使用過程中常出現的質量問題有:軸線偏移、標高誤差、接縫不嚴、墻柱陽角漏漿和爛根等。因此要求現場管理及施工人員在模板安裝前對標高及軸線控制線仔細復核,模板安裝時做好限位措施,各個部位封模加固到位,加固完成后的軸線及標高需進行復測調整,最后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加強過程振搗控制。
1.3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技術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施工技術同樣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深化階段,再者為安裝使用階段。
深化設計階段:項目結合本工程的建筑結構外形特點,以及建筑施工工具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在主體結構四周共設置附墻機位50道,平均機位間距4.1m,施工架體高度為14m(7步,步距為2m),架體寬度0.6m,縱距2.0m,立桿離墻間距保持在250mm。
安裝使用階段: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裝前,需搭設找平架,然后組裝水平支撐桁架,組裝時應根據施工的先后需要,盡量做到從兩處以上的拐角開始組裝,當水平桁架組裝完一部分以后,開始吊裝導軌主框架,最后再組裝架體,組裝順序大致為立桿、大橫桿、小橫桿、剪刀撐、腳手板、安全網、底層密封板。腳手架安裝完成以后首先安裝固定導向支座,再安裝導軌與防傾斜裝置,防傾斜裝置必須與豎向主框架、附著支承結構或工程結構可靠連接,在升降和使用兩種工況下,位于同一豎向平面的防傾裝置均不得少于二處,并且其最上和最下一個防傾覆支承點之間的最小間距不得小于2.8m或架體高度的1/4。每次升降作業前,要對承力架、豎向主框架、拉桿、穿墻螺栓進行檢查,如有變形、磨損應及時進行修理、更換。提升作業后,全面檢查緊固情況,對垂直度、水平度發生位移的應及時加以調整、矯正。
2、相互配合與穿插提效
然而三種技術茌獨自完成自己的建筑使命過程中往往不能獨善其身,或多或少會存在一定制約與配合。項目通過分析相互間的作業交叉情況化零為整,實現效益最大化。
2.1鋁合金模板與裝配式疊合樓板
裝配式疊合板沒有自己獨立的支撐體系,直接架設在鋁模橫向龍骨,借助鋁合金模板豎向支撐體系得以安裝,因此鋁合金模板未安裝完成,裝配式疊合板不能插入施工,也就是說鋁合金模板制約了裝配式疊合板的施工進度。另一方面,由于裝配式疊合板與鋁合金模板存在空間上下層次關系,導致部分鋁模深化下掛梁板施工可能被裝配式疊合板制約,這就要求疊合板深化過程中,對鋁模下掛梁板深化部位留置下料洞口。同時,一些預留洞口如:放線孔、傳料洞口、泵管洞口等,只有通過兩者的配合才能實現預留。
2.2鋁合金模板與集成附著式升降腳手架
集成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由于存在較多的附墻點位,因此在進行鋁合金模板配模及附墻機位深化設計時,盡可能避免附墻機位預埋孔與鋁模拼縫重疊的沖突。由于使用鋁合金模板施工實現了外墻免抹灰效果,因此在外墻鋁模板拆除后,處理完鋁模拉片后,隨著爬架的提升過程,提前插入外墻膩子的施工。
2.3三位一體穿插提效
項目根據三種施工技術在建造施工過程中,存在交替循環作業現象,以及結合對應工序的施工工效,歸納總結出一套適用于本項目六天一層的“裝配式+鋁模+爬架”穿插模型。一方面指導了現場進行勞動力安排,另一方面更有效的把制了施工工期。
結語:
現階段十項新技術已然成為未來建筑行業中發展的主流方向,代表著以后的建筑歷程中,參與建造施工的對象也越來越廣。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掌握和整合自身資源優勢,才能實現1+1>2的目標,為項目增值。
參考文獻:
[1]王建斌.淺談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施工技術[J].房地產導刊,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