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蓮
【摘要】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所有的音樂藝術實踐都有賴于音樂聽覺來得以實現,一節好的音樂課能通過各種優秀的中外聲樂、器樂作品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想象力、理解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生對優秀的音樂作品聽不懂、不感興趣,而對一些劣質、粗俗的作品卻如數家珍,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由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音樂的聽覺能力,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的引領和示范、音響感知來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
【關鍵詞】音樂聽覺? ?音樂想象? ?引導示范? ?音響感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051-01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所有的音樂藝術實踐都有賴于音樂聽覺來得以實現,一節好的音樂課能通過各種優秀的中外聲樂、器樂作品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想象力、理解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生對優秀的音樂作品聽不懂、不感興趣,而對一些劣質、粗俗的作品卻如數家珍,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由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低下造成的,音樂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音樂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音樂的特征決定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在于學生的音樂聽覺,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音樂的聽覺能力,使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對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有正確的理解,并在理解和感悟的過程中美化心靈、陶冶情操,最終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以下就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音樂想象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的源泉
音樂的無語義性決定了音樂的不具象性特征,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必須依賴想象才能得以實現,從心理因素來看,音樂欣賞是聆聽并接受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內涵的環節,要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就必須讓學生在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的同時進行豐富的想象,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學生才能把音樂作品和自己的主觀經驗相結合,才能通過內心聽覺引發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準確地理解音樂作品并對音樂作品進行表述和表現。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七彩管弦《卡門序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熱情奔放的情緒、狂歡的斗牛場、喧鬧的場景及主人公的形象和命運,在欣賞樂曲時我讓學生對觀看演出的情景進行表述,然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觀看斗牛表演的想象,說一說基本主題和2個插部所表現的場景、出現的人物及人物特征,通過想象學生很快就能對音樂的表現內容進行準確的表述:基本主題的場景:斗牛場熱鬧的、盛大的場景,熱烈輝煌的氣氛;第一插部:情緒歡快但沒有基本主題熱烈,屬于局部描寫,出現的人物是婦女兒童;第二插部:描寫的人物是斗牛士,人物特征為:威武雄壯。想象是培養音樂聽覺的源泉,在這一課中通過想象讓學生即聽懂了音樂又為下面人物角色表演環節提供了基礎保障,實現了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的引領和示范是培養音樂聽覺的有效的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廣泛應用,課堂教學變得越來越高效,使音樂在聲光電的結合中呈現,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是多媒體不可替代的,特別是學生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因為教師能通過引領和示范,演繹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處理、和表現,讓學生通過聽辨來鑒賞音樂,不斷的正面示范使學生得到不斷的熏陶,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就得到了培養。音樂的聽覺能力決定了音樂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又反過來促進音樂聽覺能力的提高,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例如:《雪絨花》本課為歌唱課,學生對這首歌耳熟能詳所以用聲音正確地表現歌曲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為了讓學生把握歌曲的情感我首先模仿學生對歌曲教學范唱,提出問題:老師的范唱和教材的范唱有區別嗎?區別在哪里?學生很快回答:有區別;區別在于不動聽、不感人。然后我在學生演唱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示范,引導學生聽辨自己演唱歌曲時的音色、情感表達和老師的區別,學生很快就能用正確的聲音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音響感知是培養音樂聽覺的基礎
音響感知是指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感知和辨別,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要素的感知和辨別能力才能通過聽覺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的整體感知。如果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連樂曲是2/4拍還是3/4拍都分辨不出來就很難感受到進行曲和圓舞曲的特點,如果學生不能分辨樂器的音色就無法感受到管弦樂作品中不同樂器表現音樂作品的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基本要素來進行音響感知來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例如:在欣賞《卡門序曲》基本主題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節奏的重要性,我首先讓學生擊打出主題A的節奏,然后把主題A的節奏由排列密集的十六分節奏變成疏松的八分節奏再讓學生擊打一遍,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節奏對表現樂曲情緒的作用,這樣就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又如:在欣賞《卡門序曲》第二插部時為了使學生理解音樂演奏2遍所表現的情緒,引導學生對演奏的力度和樂器進行對比,總結出:第一次:力度弱用連奏的方法演奏,情緒抒情、細膩。第二次:力度強用斷奏的方法演奏,情緒雄壯、有力。變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呈現時旋律提高了一個八度并增加了木管樂器。通過分析使學生懂得在旋律相同的情況下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發生變化,音樂的情緒也發生變化。培養學生對音響的感知能力。
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證明,音樂不但是情感的藝術而且能通過音樂來表達深刻的哲理思想,如果學生缺失了音樂聽覺能力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將無法領會到音樂創作者賦予音樂作品的深層內涵,無法把對音樂的認識由感性轉化為理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是進行音樂學習的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1]來源于: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2]來源于:湘版七年級上冊音樂教學參考
[3]觀點來源于網絡:學生音樂聽覺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