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慶
【摘要】通過總結政治高考中“通貨膨脹率”和“紙幣貶值率”的計算規律,形成公式,然后論證該公式在其他類似題目的普適性。
【關鍵詞】通貨膨脹率? ?紙幣貶值率? ?四則法公式? ?普適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088-01
政治高考計算類選擇題歷來是考生失分重災區,“通貨膨脹率”和“紙幣貶值率”是該題型最具代表性的考點。紙幣購買力的下降幅度,被稱為紙幣貶值率,而物價升高的幅度,被稱為通貨膨脹率。兩者的公式分別為:
紙幣貶值率=(現購買力-原購買力)/原購買力×100%。
通貨膨脹率=(現購買力-原購買力)/現購買力×100%
其中,原購買力指紙幣發行量與貨幣流通實際需求量相符時,紙幣所對應的購買力,用價格表示為原價;現購買力即指當前紙幣發行量條件下,紙幣所擁有的購買力,用價格表示為現價。紙幣貶值率的經濟學意義為紙幣貶值部分與原購買力的比重,通貨膨脹率的經濟學意義為紙幣貶值部分與現購買力的比重。
[例一]去年,A國M商品的單位價值按該國貨幣表示為80元。由于紙幣超發,今年,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了20%。忽略其他條件,今年M商品的單位價值以A國貨幣表示為(? ? ?)
A.64元? ? ?B.100元? ? ?C.67元? ? D.96元
[解析]以去年幣值為比較基點“1”,今年A國紙幣貶值率為20%,貨幣購買力下降,對應計算列式為:1-20%,幣值越低,價格越高,兩者成反相關例關系,原價為80元,對應計算列式為:80÷(1-20%),計算可得為100元。答案為B.
[例二]去年,A國M商品單位的價值按該國貨幣表示為80元。由于紙幣超發,這個國家今年的物價上漲了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以A國貨幣(? ? )表示本年M商品的單位價值
A.64元? ? ?B.100元? ? ?C.67元? ? ?D.96元
[解析]以去年幣值為比較基點“1”,今年A國通貨膨脹率為20%,物價上升,對應計算列式為:1+20%,物價越高,M商品價格越高,兩者成正相關例關系,原價為80元,對應計算列式為:80×(1+20%),計算可得為96元。答案為D。
上述題中均出現一個“基量”——原價,在比例上可視作“1”。由于“通貨膨脹率”或“紙幣貶值率”等“因變量”的出現,導致“基量”發生變化,求變化后的結果“變量”。總結規律如下:
基量÷/×(1±因變量)=變量
其中,“÷”或“×”可根據“基量”和“因變量”的關系來選擇,如果兩者成正相關,用“×”;如果成反相關,用“÷”。“+”或“-”可根據“因變量”發生變化的方向來選擇,如“貶值”、“降低”、“減少”等方向向下,用“-”;如“膨脹”、“提高”、“增加”等方向向上,用“+”。即通過對“+-×÷”四個運算法則的套用,就能解決問題。筆者將這個公式命名為“四則法公式”。
類似概念組合還有“單個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幣值和匯率”兩組經濟學概念。對涉及這兩組相似概念的計算,“四則法公式”可否適用呢?下面,筆者以題例加以驗證,檢驗其是否具有普適性。
[例三]去年甲國某品牌手機的價格是1210元,今年手機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張某持有乙國的貨幣,想在兌換后購買該國的手機。假定去年兩國的貨幣兌換率為1:4。今年,乙國的貨幣對甲國貶值了20%,忽略其他因素,今年需要用多少單位的乙國貨幣購買這部手機?
A. 3667? ? B. 5280? ? C. 3520? ? D. 5500
[解析]該題的傳統計算思路如下:先求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手機的價格,設為X,因為手機單價和手機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相關,則1210:X=(1+10%):1,解得X=1100元。再求匯率變化后今年購買手機需要的乙幣數量,根據題意,去年甲幣和乙幣的兌換比率為1: 4,今年乙幣相對甲國貶值20%,兩國貨幣今年的兌換比例為4÷(1-20%) =5, 即今年兩國的貨幣兌換比例為1:5。因此,今年張某用乙國貨幣購買一部手機的價格為5×1100=5500元。
這種解題思路涉及設數,對考生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不容易掌握,我們可以嘗試直接套用“四則法公式”完成該題目的解答。
該題目涉及兩組經濟學概念的計算,其一為商品單價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其二為幣值和匯率,分作兩步分別套用“四則法公式”求解。第一步,視手機原價1210元為“基量”,比例上看作“1”,“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為“因變量”,求“因變量”發生作用之后的價格“變量”,根據價格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相關,列式為1210÷(1+10%),解得今年該手機價格為1100元。按照“去年甲乙兩國貨幣兌換比率為1: 4”,可知去年100甲幣=400乙幣,去年購買一部該手機需要付出。第二步,以“乙幣4400單位”為“基量”,比例上視作“1”,“乙國貨幣對甲國貶值20%”為“自變量”,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匯率下降越多,則乙幣幣值越低,用于購買手機需支付的乙國貨幣越多,兩者成反相關。據此,可列式為4400÷(1-20%),解得共需5500單位乙幣。求得正解,可見,“四則法公式”可以適用于類似題目的解答,考生只需代入公式完成計算即可,相對常規的解題思路具有明顯優勢。
【參考文獻】
[1]崔希旺,高考政治計算題題型及解題方法,《中學教學參考》2013年 第3期
[2]胡承臣,高考政治計算題詮釋,《中學政史地:高三》2003年 第2期
[3]盧定群,反璞歸真高效解答高考政治計算題,《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