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怡



【摘要】從科學(S),技術(T),工程(E),數學(M)四方面入手,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本課程以“布”為主線,用編繩,織布,染色,制作布制品幾個課程,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STEM? ?編繩? ?織布? ?染色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131-02
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養。為此,在 STE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的,我校開展了STEM課程的教學。從“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引入,結合STEM的理念,把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教育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養。本文主要對本校課程里的第一個系列課程“衣”進行詳細分析。
1.背景分析
該主題的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制作衣服的主要材料是布,穿衣服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那制作衣服的布有哪些類型呢?布又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布是怎樣染色的呢?怎樣用布制作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呢?本課程將帶領學生簡單領略這個過程。
2.實施對象
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對物理,生物,地理,歷史,數學,工程等知識均有一定的基礎。同時,他們對布的制作基本沒有經驗,但是十分感興趣,積極性很高。
3.課程設置
3.1 課程內容
本課程分三個部分,共6個活動。包括1個問題引入活動,4個背景經驗活動和1個經驗總結活動。
3.2? 課程時長
整個課程利用學校研究性學習的時間進行,每周60分鐘,共計劃用一個學期完成。
4.實施過程
以下就每個課程的實施過程作簡要的介紹和分享,并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分析。
4.1織布廠和染布廠的構造
工程問題:教師結合織布廠和染布廠的情景,指出學生需要提交的項目包括織布機的組裝和染布的設計。
從主題所涉及的知識與原理的角度看,這個主題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涉及到的科學(S)知識有:化學、物理、生物。
化學:染料的制作和染布的過程,涉及到化學問題。
物理:織布涉及到織布機的制作。
生物:麻,絲,棉的處理,天然染料的制作涉及到生物的問題。
從主題涉及到的技術(T)的方面看,織布和染布的具體操作都是有相關技術的,可以向學生普及這些技術,并讓學生把這些技術使用到工程設計方面。
從主題涉及到工程(E)方面看,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小型織布機。
從主題涉及到的數學(M)方面:在實際的工程運用中,需要計算需要的原料和機器,染布需要的原料用量等等。
4.2 搓麻繩
工程問題1:讓學生了解紡紗車的原理。
工程問題2:通過了解不同的纖維的特性,選用適合的纖維進行編繩。之所以選擇苧麻是因為苧麻是最長的天然纖維,如果選擇棉花一類的短纖維,就要進行紡紗,而紡紗的難度非常高,不是學生能輕易解決的。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細細撕開苧麻纖維,以待編繩。接著讓兩個學生為一組,一個學生手持編繩器,一個學生手持苧麻,如圖1所示進行編繩。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手搓麻繩,或者用自己的方法編繩。
4.3 織布
工程問題:讓學生了解織布機的原理和自己組裝小型織布機如圖2.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組裝小型織布機,并用上節課編織好的麻繩織布如圖3,4.為了讓學生更有創作空間,可以讓學生自帶彩色毛線進行編制。
4.4 染色
工程問題:讓學生了解制作染料和染布的基本原理。制作染料和染布是一門系統而復雜的學問,有中國傳統的用刈藍制作的靛藍,古羅馬人用貝殼制作的紫色等,本課程選用洋蔥讓學生體驗染色。因為苧麻不容易染色,所以也可以準備一些白棉布讓學生體驗扎染。
學生活動:(1)將洋蔥皮用清水洗過,置于不銹鋼鍋中。按1:10的比例加入清水,煮以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約為水沸后30分鐘。
(2)將萃取后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后使用。添加鹽固色,每八杯水加1/2杯鹽。
(3)將布料投入染液中浸泡染色,時間為30分鐘以上。建議布料先用清水浸透,這樣染色時著色會更均勻。注意染色時要不停翻動,以免著色不均如圖5.
(4)最后,拿出來用冷水沖洗,手洗染好的布料至少兩次,然后晾干。
4.5 制作布制品
學生活動:讓學生小組根據自己制作的布匹,加入小飾物,設計布制品如圖6.
4.6 經驗總結活動
工程問題: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完成情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完成的作品進行評估并制作ppt.匯報。
學生活動:讓學生交流展示他們這一階段以來的學習成果,交流的形式是通過展示成品及匯報PPT來實現的,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總結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機會,也讓學生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交流的時候同時也可以邀請織布和染色的工程師來旁聽、指導,并促進學生和專家們之間的對話。交流時還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讓其了解學生這一階段以來的學習成果。在活動的最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這一個階段里面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并就此問題進行全班交流。
5.設計反思
本課程是基于 STEM 教育理念的初中科學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立足STEM 教育理念,以布料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制作、探索、再制作、評估、完成報告單等完整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數據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生對動手制作這些新奇的知識非常有興趣,部分平時上課不大認真的同學也能靜下心來細細地編制。同時課后反饋收獲很大,在制作的過程中增加了自信和對各學科的應用能力。
當然,本課程也存在不足,在編制線的課程本來想加入紡紗的課時,但是紡紗的難度太大,無法在課堂上簡單完成,所以選用了不用紡紗的苧麻。但是苧麻偏硬,織出來的繩較粗,而且不容易染色,后續將繼續研究紡紗這個內容。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17年度“廣州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深入推進STEM課程實施”專項研究課題“基于初中學生日常生活的STEM課程的開發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ZJY2017-004)】
【參考文獻】
[1] 張紹軍. 我國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到課堂走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 楊通榮,藍靛染布的真實過程[J].生命世界.2014(12)
[3] vicko.上萬只海螺才提取出1克,價比黃金的染料是什么顏色?[J].中國科技教育 年(期).2018(10)
[4] 李雷,90后男孩把廚房垃圾制成染料做成服裝[J]. 分憂. 2019 (06)
[5] 李夢婷,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科學課教學設計[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