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華
【摘要】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某項專題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主題班會是一個積極、有效的集體性課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主題班會? ?端午? ?節日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1-247-01
主題班會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主題要求,合理設計班會方案,抓住主題是以設計要點,主題班會轉變了傳統單一的班級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帶動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并主動表達自身的觀點。以“走進端午·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之飄香端午”主題班會為例,一場成功的主題班會是怎樣進展的呢?
一、設計背景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西方節日觀念在中國日益盛行,學生們熱衷于圣誕節,平安夜,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于中國傳統民俗節日變得淡化,傳統習俗也逐漸演變成蒼白的過場形式。然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2020年教育辦公廳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利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富有價值內涵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歸屬感。
二、教育目標
學生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
讓學生在活動中走近端午——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讓學生在活動中走進端午——端午參與到有關端午和紀念屈原相關詩詞朗誦和包粽子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走浸端午——通過對于端午節申遺的過程的重現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豪感。
三、班會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購買糯米,小棗,粽子葉等材料
2.聯系學校食堂準備場地和蒸灶
3.搜集有關端午節申遺的資料制作PPT
(二)學生準備
1.分組報名參加詩詞朗誦,搜集有關端午或屈原詩歌進行排練
2.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制作PPT
3.進行沙畫表演練習
(三)家長準備
邀請家長們參加包粽子活動做技術指導
四、班會過程
(一)走“近”端午
【活動1】學生展示PPT介紹端午節說由來
【活動2】學生播放視頻介紹端午節習俗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學生感受到節日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古代文明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走“進”端午
【活動1】同學們和受邀家長在食堂包粽子。(此活動首先進行,包好后食堂師傅負責蒸熟,學生們回班進行班會其他活動)
設計意圖:
1.學生親身體驗包粽子過程培養動手能力,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尊重勞動者珍惜糧食的良好品質。
2.邀請家長一方面手把手教學生們包粽子另一方面讓家長感受學校良好的育人環境。
【活動2】端午詩會學生小組展示朗誦
《浣溪沙.端午》 《端午日賜衣》 《五月五日》 《端午》
設計意圖:
古代詩人以端午為題創作了很多文學佳作,學生通過朗誦,體會端午節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節日和古代端午節人們歡度的情景,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底蘊。
【活動3】沙畫表演——《屈原》 配樂介紹屈原與端午節的傳說。
設計意圖:介紹屈原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使學生了解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歸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寫下祭文,眾鄉親與各色龍舟匯集于此,作為起點,進行龍舟競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鮮明特色。
【活動4】吃粽子
設計意圖:享受勞動成果,感受勞動的喜悅,體驗勞動價值。
(三)走“浸”端午
【活動1】介紹端午節繼2005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活動2】大家談談還知道我國有哪些文化遺產被錄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3】介紹《世界遺產名錄》及我國申請文化遺產的情況。截止到2017年月13日,我國成功申請52個世界遺產項目,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處,世界自然遺產12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4處。
【活動4】介紹習主席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到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五、班會后延活動設計
1.學生班會后撰寫班會《我們的傳統節日有感》
2.形成傳統節日系列主題班會,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我們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中。通過開展“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六、班會反思
本次班會課總體效果較好。設計活動豐富多樣,從學生動手包粽子到品嘗粽子學生體會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樂趣;從收集有關端午的來源,風俗到詩朗誦和沙畫的表演感受到從古至今端午的文化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設計分三個層次由淺入深走“jin”端午,從了解端午來歷和風俗活動的走“近”端午——包粽子、品嘗粽子、詩詞朗誦、沙畫表演活動體驗的走“進”——感知端午節申請非遺、了解中國非遺、學習習主席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使學生產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的走“浸”端午。本次班會也存在很多不足:食材準備上經驗不足,材料配比上不合理,活動過程中以學生展示為主,對于話題的討論和互動環節設計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變化,主題班會應不斷進行調整和更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拒絕單一,班主任應對主題班會進行個案研究,并不斷探索主題班會的主題內容和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