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兵
【摘 要】一個班級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定要在班級文化上下一番真功夫。這就需要打造班級的核心文化,而“靜”正是這一核心文化的佳選。學習外在環境干凈、安靜了,內心寧靜了,學生思維必然深入,定善于反思,定能收獲人生的大智慧,最終學會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有意義的、有情操的人。
【關鍵詞】干凈;安靜;寧靜;修身致遠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 30-0033-02
當代學子面臨的誘惑與困境頗多,有電子產品的濫用、有崇拜“小鮮肉明星”的困惑、有目標的不夠明確、有人生挫敗時的失意等,加上社會有些消極、負面的社會風氣,這種氣候下,象牙塔內不再平靜,莘莘學子不再寧靜,這對守望人文科學精神的校園是一種危險的信號,畢竟喧囂、浮躁、功利歷來與真正求學無緣,讓校園“靜”下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自然,讓班級“靜”下來應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靜以修身,靜以致遠。那么如何打造“靜”這一班級的核心文化呢?
一、創造干凈而溫馨的環境
干凈而溫馨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能很好凸顯班級氣質,是班級綜合素養的縮影,是班級最好的名片。
第一步,明確教室衛生標準,做到地面清爽、墻面清潔、桌椅整齊、窗明幾凈、衛生無死角。
實施途徑。定崗定人,不吃大鍋飯。由全班學生共同制訂《教室衛生細則》,成立由勞動委員與備勞動組長組成的班級衛生執行委員會。排定《班級衛生值日表》《大掃除安排表》,分工細致周密,注重團隊合作,以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為公平起見,崗位實施定期組內循環制。
第二步,實現班級“規范化”,即一日常規制度化、行為語言文明化、學習用品擺放有序化。全班總動員,專人負責制。
第三步,在教室里適當擺放綠色小盆景,如綠蘿、吊蘭等,既清新了空氣,又賞心悅目,體現出對學生和任課教師的一種人文關懷。教室綠化對班級文化建設來說,有畫龍點睛、錦上添花之妙。
在教室美好環境創建中,學生都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主人翁,都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自制力,能進行自我管理,能主動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在創建中能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形成自律能力的目的,終究讓人們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為班級核心文化的打造奠定了強有力的客觀物質保障。
二、保證教室環境安靜
輿論支撐:與安靜簽約。教室是學習的場所,“靜”能生慧,保證安靜是每個學生的義務。這一點務必達成共識。
制度保證:實施“區域自治”。鑒于講空話者往往是前后聯系,值日生有時也鞭長莫及,故分區域管理,一個班分為八個區域,即每組前3排與后3排,由民主推選的區域組長總體把握。由全班學生共同制訂《紀律細則》,成立由紀檢委員與八個區域組長組成的班級紀律執行委員會。
監督保障:“班務日志”上墻。違紀:遲到、早退、缺席,講空話、私下討論、擅自進出、打瞌睡、吃零食,干與學習無關的事;盼您優秀。亮點:干凈、安靜、寧靜;態度、溫度、風度;感謝拼搏,因您幸福。評價采用四等級制:優,良,合格,不合格。全面公示、規范行為、增強班級管理的透明度,讓每一位學生與優秀為伍,讓班級的自我管理成為可能。
有以上種種措施,相信教室環境安靜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讓心靈寧靜
這是班級核心文化打造的重心。
讓心靈寧靜,可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營造文化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教室的墻壁也應盡可能體現出積極的精神和理想。
可在教室的適當位置懸掛山水藝術畫,最好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并做到定期調換。也可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一些名言警語,也由學習小組輪流推薦。環境文雅富有文化氣息,學生格調自然不同。
相信這些心靈雞湯會讓浮躁漸行漸遠。
(二)利用好學校的漂流書吧和班級的“讀書閱覽角”
讓學生觸手可及方便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從根本上扭轉學風浮躁的現象。書可以是定期向圖書館借的或漂流書吧的,也可由學生自愿拿出自己最愛的書籍(以名著及各類讀書雜志為主),集中放在書架上,進行交換閱讀。一直相信“頭腦不種莊稼,就長雜草”這句話,用好的精神文化搶占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就能更好地抵制誘惑,守住理想。
相信這些精神養料會讓心靈趨向寧靜淡定。
(三)開展多種活動,以動促靜
用好校內大型活動這一契機,如校運會、校文化藝術節等,精心組織,人人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體驗為集體而戰的熱情和幸福。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傳唱勵志歌曲、觀看經典影片。由區域小組輪流主持開展。如5月份班級傳唱的歌曲是《年輕的戰場》,唱著唱著學生身上就會自帶光芒;觀看的影片是《紅海行動》,學生按捺不住直呼厲害了我的國;主題班會推出的是:學習習近平主席心中的英雄。通過學習,明確: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流血犧牲是英雄,無私奉獻也是英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通過系列活動,升華學生思想,使學生正能量爆棚,喚起學生對國家、社會、人民的強烈責任感,深刻認識中國夢與每個人的緊密關系。立德樹人的思想進一步落到實處。積極倡導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和備類社會實踐。如學校里的高考服務志愿者,假期里高鐵站社會實踐等,用實際行動演繹青春。這也是踐行核心素養社會參與責任擔當的有效途徑之一。
相信這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在陶冶學生道德情操的同時,也會讓心靈激蕩而寧靜。
(四)設立“愿望墻”與“燈明處”
“愿望墻”,就是讓學生的愿望上墻。可在教室前方、黑板的右側墻勾勒出一“心”形狀,把寫著學生愿望追求的小卡片貼于其中,這些心愿必將時時鞭策、激勵學子靜心修業,作用不可小覷。
“燈明處”,就是把有利于青少年成長、能打動青少年心靈的話語或文章復印張貼于教室醒目處(如教室的前門上),讓學生一踏進教室就被熏陶激勵,在這一盞盞明燈照耀下不至于迷失方向。這一欄目是受本校“邀請名人進校園演講”的啟發,名人進校園演講,影響力大,讓聽的學生包括教師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究其所以,固然有名人效應,但也因名人講的內容很勵志(關乎愛國、親情、立志、成長等)。后來假想名人演講的效果能保持,學生何患學業不成?名人不可常來,是否有其他途徑替代之?于是想到了張貼相似勵志內容的話語或文章。這些話語或文章強調應時性(學生當下關心的人和事)、及時性(內容保證定期及時更換)、勵志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按區域小組輪流定期推薦,以達人人參與,共同勵志。
相信這一個個愿望、這一盞盞明燈,定會使心靈寧靜而致遠。
四、結語
靜以修身,靜以致遠。把“靜”作為班級核心文化來打造,定能使學生擁有學習外在環境安靜的同時,也擁有了內心的寧靜。有了這份“靜”,思維必然深入,定善于反思,定能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定能收獲人生的大智慧,定能抵擋外在的誘惑,拋棄浮華、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交際,終而學會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有意義的、有情操的人。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劉旭.經營班級[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馮鐵山.詩意德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