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賀麗/西藏民族大學
《平江記事》內容較為廣泛,所載多吳郡掌故舊跡,如虎丘、真娘墓、太伯廟一類。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詼諧謠諺之事,如“木妖”條附以帝崩、災變之事,具有濃厚的小說色彩。其中亦有吳中俗語、飲食等等。全書雖不免有所疏謬,但總的以來,詳瞻有序,條理井然,足資郡邑志采擇。其歷代流傳的版本有明刻本、明抄本、《說郛續》本、清抄本、《墨海金壺》本、《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稽古堂叢刻》本、《望炊樓叢書》本、《廣四十家小說》本等多種版本。本文將對《平江記事》的版本情況分別進行考述,以梳理出其版本系統。
《平江記事》自元代成書以來,明清官私對其著錄不一,主要將其分為官方目錄與私人目錄,筆者將分述于下文: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平江記事》一卷浙江鮑氏恭家藏本。元高德基撰。德基,平江人。嘗官建德路總管……以其多述古跡,姑附之地理類雜記中焉。”[1]
清嵇璜《續文獻通考》:“高德基《平江記事》一卷,德基,平江人,官至建德路總管”。[2]
清嵇璜《續通志》:“《平江記事》一卷,元高德基撰”。[3]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在其“子雜”下著錄《平江記事》。[4]
清錢謙益《絳云樓書目》卷一“地志類”著錄《平江記事》”。[5]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平江記事》一卷,《灌畦暇語》一卷,附陳繼儒《偃噑談余》,袁宏道《關逰歷墨畦》,元高德基,一本”。[6]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高德基《平江記事》一卷,嘗為建德路總管,不知何處人。”[7]
此本半頁8行,行17字,白口,左右雙邊。收藏印記有:“潘貽遠堂”朱文長方印、“南陵徐乃昌校勘經籍記”朱文長方印、“讀月山房”白文不規則形印、“圣濤樓主人”白文不規則形印、“水草山房”白文不規則形印、“書癖”白文方印、“伯融”朱文方印、翰林院印、漢滿朱文大方印、“藝風堂藏書”朱文方印、“十萬琳瑯閣珍藏”朱文方印、“蕊初過眼”白文長方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長方印,另有一印不詳。文末有清道光十七年李兆洛作的跋語,稱該本為元刻元印本。故其應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版本,此本有“厐山條”,
現將跋語移于下文:
“是書舊聞筆錄之流,廖廖四十余則,而疏證方志,頗見明通,隨舉逸聞,亦間有足裨《元史》之漏者。《四庫》書收附存目中。近時常熟張海鵬刻之《墨海金壺》。此本則尚是元刻元印本,楮墨靜雅可愛,生甫以賤值獲之廢書肆,裝以示予,喜而識之。道光十有七年,萬壽祝釐之辰在揚州都轉署。”[8]
建德總管郡人高德基編,半頁10行,行27、28字不等,無格,文末有“北京圖書館藏”印。此本疊字均作省略,如“真娘”條:“虎丘山下塜累累”,明抄本只寫一個“累”字;且上句和下句尾字相同也只記一字,如“始皇帝捉劍刺虎,虎奔去不見,乃改茲名。”明抄本只記一個“虎”字等。此本無“厐山”條。
此本半頁9行,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哈佛燕京中文特藏、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有此本。該本收錄四則,即“蟹害”條、“賣癡呆”條、“昆山州治”條、“達魯花赤八剌脫國公”條。“蟹害”條中,“大徳丁未”明抄本此四字后有雙行小字注“元成宗十一年”,明刻本與《說郛續》本同;“明年海賊肖九六大肆剽掠,”中的“肖”字,明抄本作“蕭”,明刻本與《說郛續》本同;“賣癡呆”條“輩戲謔之故耳”,明刻本與明抄本均無“故”字。“昆山州治”條中“元貞初升昆山縣為州”,明刻本與明抄本均作“元貞初升為州”;“今搬州縣來”明刻本與明抄本均作“搬今州縣來”;“達魯花赤八剌脫國公”條中“元達魯花赤八剌脫國公”,明刻本與明抄本均無“元”字,且“國”字均作“因”字;“叩之公”明刻本與明抄本“叩”字均作“問”字。
前面寫有“稽古堂訂正《平江記事》”“元吳郡高德基編”“明檇李高承埏較”。文末有一行雙行小字“所記皆吳中故跡,兼及神仙鬼怪、詼諧謠諺之事,不全為地志,亦不全為小說,體例似有系統。”此本半頁8行,行18字,單魚尾。無“厐山條”。
此本半頁14行,行32字,雙魚尾,四周雙邊,采用舊式句讀方式,無“厐山”條。
此本與《中吳紀聞》《吳俗諷喻詩》《吳門歲暮雜詠》《吳郡新年雜詠》《田家四時詩》《昆山雜詠》合訂,書前寫有“《平江記事》一卷,元高德基撰。清刻本。高德基,平江(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建德路總管。是書所載多吳郡,即江蘇蘇州一帶古跡,兼及神仙鬼怪、詼諧謠諺等事,多體現吳地風俗民情。是書序次詳瞻,條理秩然。為《四庫全書》收錄。”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題目“平江記事”下寫有“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建德路總管郡人高德基”。此本半頁10行,行24字,單魚尾,左右雙邊。有“厐山”條。
陳其第點校,廣陵書社2004年出版,標點采用與《吳中舊事》《燼余錄》合刻的《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有自擬定目錄,文后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本有“厐山”條。
文前有題目《平江記事》,次建德總管郡人高德基編,半頁10行,行18字,無格,文末有兩印,一是“北京圖書館藏”印,另一不祥。無“厐山”條。
史部十一地理類八雜記之屬,前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四庫館臣作的提要,無目錄,半頁8行,行21字,四周雙邊,單魚尾。此本無“厐山”條,“昆山”條后緊接“干文傳”條。
前依次有“墨海金壺”“史部”“元高德基撰”。全書不分卷,亦無目錄,半頁11行,行23字,左右雙邊,文末有“皇清嘉慶十四年歲在屠維大荒落且月昭文張海鵬較梓”款識,另有“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印。此本無“厐山”條。
書前標明“本館據墨海金壺本排印初編,各叢書僅有此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來自于《墨海金壺》本。前有《平江記事》提要,此提要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同,且無“厐山”條。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也藏有此本。
七種,十二卷。清謝家福編。原名未署編者姓名,只題蘇州文學山房印行,據王德森序知為謝家福所編。所收均為有關吳中掌故著作,如元陸友仁《吳中舊事》一卷、元高德基《平江記事》一卷,均已收入《四庫全書》。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望炊樓叢書零本,據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刻,入藏年日不詳,不附《吳中舊事》。
前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各版本概述,此本據《叢書集成初編》所收《墨海金壺》本標點排印。故《蘇州文獻叢鈔初編》本亦來自于《墨海金壺》本。此本共39條,無“厐山”條。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平江記事》各版本比勘發現,《平江記事》的祖本應是元刻本,流傳到明代有兩個版本系統,一是明刻本系統,主要有《中國風土志叢刊》本、《吳中小志叢刊》本;《稽古堂叢刻》本系統,主要有:《廣四十家小說》本、清抄本、《墨海金壺本》(《叢書集成初編》本、《蘇州文獻叢抄初編》本)、《四庫全書》本。另經筆者發現,清嘉興沈氏十經齋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民國間藍絲欄抄本(有朱筆校改),此兩個版本未見。
《平江記事》的版本眾多,但其流傳較為清晰,該書祖本為元刻本,清人李兆洛在明刻本跋語中“此本則尚是元刻元印本,楮墨靜雅可愛。”可見,明刻本應最接近原貌,其他版本也具有勘價值。因《平江記事》內容所載多吳郡古跡,對地志書籍多有所裨益,因此,理清其版本系統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