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旭 陳 璐/.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化的越來越深入,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使中國傳統音樂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中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音樂種類在五千年的積累中,種類越來越豐富。在20世紀地方非遺文化表演團隊人員多、活動范圍中等,但傳播的范圍較小。在社會不斷發展的21世紀,非遺文化表演團隊的人員減少較大且活動范圍在不斷的縮減,其傳播的力度與范圍相較于20世紀更加微弱。非遺文化未來的傳承與發展使非遺文化表演團隊對于高學歷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作為以黃河流域為中心且與殷商時期的牧野大戰有一定聯系的牧野戰鼓最具有代表意義
牧野戰鼓又名中原大鼓,其歷史淵源同3000年前的牧野大戰有一定的關系。據《新鄉縣志》記載是在商紂王當政期間,由于商紂王昏庸殘暴,激起民憤,所以周武王帶領民眾起兵造反,在大戰期間,姜子牙為了鼓舞將士士氣,命令軍中樂師俞秀編排了鼓舞將士士氣的戰鼓。在牧野大戰中,戰鼓的鼓聲響徹天地,使對方的將士無心戀戰,紛紛逃竄,從而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取得了牧野大戰的全面勝利,推翻了商紂王的暴政。武王因帶領八百諸侯伐紂,所以諸侯在同盟山上修建了武王廟,并將鼓譜收藏于廟中。后武王廟經歷了多次的損毀與重修,在明洪武年重修武王廟時一位叫荊順的老者斥巨資修廟,由于在修建廟宇時荊順出資最多,所以牧野戰鼓的鼓譜便由荊家后人從武王廟中抄錄,并進行演練,傳教后人。
牧野戰鼓根據用途分為路鼓、戰鼓、祭祀鼓三種。牧野戰鼓演奏樂器有大鼓、鐃、镲三種。路鼓是在行軍途中演奏,韻律優美,節奏緩而細膩,給人以愉悅和激勵的感受。由于現在社會發展欣欣向榮,所以路鼓的演奏意義與作用逐漸消失,僅剩下現今97歲的荊懷民老人一人可以將路鼓完整的演奏。戰鼓適用于戰場,節奏爽快激昂,如晴天霹靂,因演奏時氛圍與效果濃厚,所以成為現今演出表演的主要形式。祭祀鼓是古代祭祀天地、拜宗廟時使用,節奏緩慢,莊嚴深沉。
該表演領隊為荊懷民,現今已有97歲,作為牧野戰鼓的領頭人,帶領100余名村民組成演出團隊。該鼓隊隊員均為兼職隊員,大部分身份都是農民,在農作閑暇之余,隊員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工作。目前牧野戰鼓的非遺文化表演團隊在社會快速發展、多元化以及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下,活動的范圍在逐年的縮小。由于牧野戰鼓的隊員都是中老年農民,所以未來發展的前景也不甚堪憂,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又知之甚少,導致非遺文化表演團隊的人員也在逐年的減少,在隊員減少和社會快速發展雙重的壓力下非遺文化未來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觀眾群體也在不斷的減少,除了在廟會上作為其中一項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展示外,其余的時間表演隊員基本都是閑置在家。偶爾村莊中有婚禮或者喜慶的事情,附近進行小范圍的表演。就是這樣一個畸形的發展空間,使得非遺文化表演團隊的生存現狀越來越艱難,即使是新鄉市本地人對于牧野戰鼓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
牧野戰鼓在發展傳承上來說,一方面是因為牧野戰鼓本身地域性的限制,另一方面一是因為主流音樂的變化。牧野戰鼓當前都是由主要傳承人荊懷民對村民口傳心授學起來的,所以缺乏專業性和長期性。作為牧野戰鼓的領隊人,荊懷民老先生生活在相對比較落后的村莊,并且文化水平比較低,音樂知識構架也很單一,也是通過先人的口傳心授進行的學習。而高學歷人才經過了長期的、系統的學習后,掌握了基本的音樂知識,也有相應的音樂素養。經過音樂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和表演團隊的實際經驗兩者的結合,可以對牧野戰鼓可以進行有效的、科學的、規范制度化的傳承,既可以保證牧野戰鼓表演團隊的音樂文化的整體性和原生態性,也可以保證牧野戰鼓表演團隊在以后傳承中的完整性。其次,在收集、整理和傳授牧野戰鼓的鼓譜方面,音樂專業的高學歷人才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授課方式進行現代化的教學,他們通過傳授方式的改變,使更多的人對了解牧野戰鼓產生興趣,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體驗和感受牧野戰鼓,并且從中獲取專業的音樂知識,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同樣,在非遺文化的歷史的整理方面,相較于農民來說,擁有歷史方向專業性人才可以對牧野戰鼓的文化、歷史作出相對較為嚴謹、系統的整理。部分歷史文獻資料多涉及文言文,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在解讀資料上就會出現許多的困難。近些年來,我國在國內高等院校開設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學科——音樂管理專業,該專業的專業人才既具有藝術的音樂鑒賞能力,又具有對音樂市場經營和管理的能力,是音樂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音樂管理專業人才可以為牧野戰鼓非遺文化表演團隊提供既符合市場又符合非遺表演團隊的項目,并且具有非遺文化表演團隊不具備的營銷、公關、法律等專業知識來實現作品價值的最大化。
牧野戰鼓主要傳承人正在籌備河南省非遺文化的申請,迫切需要專業的人士來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傳承牧野戰鼓流傳下來的鼓譜,同時對歷史文化作出細致入微的整理。
牧野戰鼓目前傳承下來的實用性和在村里小范圍傳播的方式方法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只有讓新鮮血液注入,才能使牧野戰鼓更好地走向當代。鑒于牧野戰鼓現在的主要傳承人及表演隊員大多數是高齡且觀念保守的農民,但現代社會的主體人群無論是從文化、生活方式、還是審美情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牧野戰鼓與除了村莊之外的環境下出現脫節的現象。
在傳播方式上的創新,除了傳統的廟會演出方式,可以使用新媒體與多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對牧野戰鼓進行傳播方式上的創新,使牧野戰鼓更快更好地傳播。例如當下年輕人流行的短視頻APP,又或者在微信的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同時線上的傳播人員與線下的受眾群體也可以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由此使逐漸消失的牧野戰鼓重新出現在大眾的眼中,新媒體傳播或將成為牧野戰鼓未來五年保護計劃的巨大助力。此外,相關單位可以將牧野戰鼓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內涵推進中小學課堂,設置民俗文化音樂興趣課,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群體(中小學生)架起一座和牧野戰鼓溝通學習的橋梁,在學習觀摩的過程中讓學生對牧野戰鼓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傳統音樂等有所了解,同時對牧野戰鼓產生興趣進而擔負起保護和傳承牧野戰鼓的責任。也可以通過和省內各大高校合作,首先在各大高校音樂學院設置傳統民間音樂必修課程,在修習了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與技能后,各大高校可以和非遺文化表演團隊合作,在實習期間讓學生進入到表演團隊中實習,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又可以解決表演團隊人員日益減少的問題。
在新的社會形態、審美觀、價值觀和牧野戰鼓所擁有的價值觀、歷史性、社會形態兩者相比之下,只有擁有相對應的藝術知識和一定的人文修養,才能使古和今有一個相對平衡的鏈接。曲水村的牧野戰鼓以及其表演團隊在傳承發展和創新等方面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所以新鄉市及附近其他省市的高校畢業生或者高學歷人才都可以和牧野戰鼓的表演團隊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以解決牧野戰鼓表演團隊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