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君/廣西師范大學
異化思想在馬克思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較早時期的關于異化思想研究,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唯物主義中宏觀視角下成熟的異化思想,都充分展現了馬克思異化思想的邏輯的嚴密、嚴謹和異化思想的歷史性、科學性的發展,實現了價值尺度和歷史邏輯的統一。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用俞吾金所言:“異化理論是貫穿馬克思一生哲學思考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擁有基礎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徹底的顛覆了傳統舊哲學的異化觀,將異化置于唯物史觀的新范疇來審視和批判,把歷史觀和歷史評價放在首要位置,科學的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闡述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機制。
異化思想在早期就得以體現,馬克思曾經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提出異化相關的問題研究,同時還涉及到異化勞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再次深入探索了他的異化思想,是對馬克思意識批判的哲學的歷史傳統的繼承和深入,同時更是對傳統的舊哲學的批判,更是對歷史的、現實的關注和人類真實生存狀態的深刻剖析。
異化是差別和對立的,原意是“化為異物”之意,后在德語中表述為喪失自身。異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是在經驗條件中現實的個人的現實社會的本質表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以往的學者包括了同時代的主要學者的異化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從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出發,即包括現實中的個人、他們的所從事所有的活動及他們的物質資料生活條件,提出了對異化的歷史的科學的理解,同時作出馬克思經典的表述。馬克思指出:“這個范疇又是反思的規定,它可以被理解為對立、差別、非同一等等”。這種對立和差別所表現的正是一種關系,此種關系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即是現實個人的現實反映。
人是實踐中的人,實踐是人生存發展的源泉,在社會發展中由實踐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反過來成為操縱和控制人的社會力量,這種異己的力量支配著勞動者,使勞動者處于截然相反的位置。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方式必須要從現實的視角出發,從社會生活中的人出發,而不是出于某種虛幻狀態中的人。并通過“感性活動”層面來表述“現實的人”,一方面現實中的人通過一系列“感性活動”老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促進自己的發展,不斷完善自身;另一方面“現實的人”通過自身自覺的、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參與廣泛的社會交往,實現了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協作和相互溝通。
馬克思對異化產生的成因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全新的闡釋,明確指出異化產生的直接根源在于社會生產所帶來的分工。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對異化作了科學的回答,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產生了相應的分工,分工的出現必然會造成社會活動變得固化,從而產生了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力量,這種力量脫離人的掌控,反過來成為一種與人相違背、相異化進而支配人的一種力量。
在《形態》中馬克思找到了決定社會關系的力量,生產力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社會歷史得以存在并發展的一種基本的物質前提,并且只有在全部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必要需求之后,人類才能進一步從事其他活動進而發展,生產力是人在從事改變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所呈現的自身的一種本質的力量,而進一步的所提到的各種生產工具和手段不過是這種力量的一種外在的物化形式。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表現為人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社會關系的交織。“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隨著生產力的變化,交往形式也不斷發展,進一步得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
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分工由生產力發展而來,隨著生產力自身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生產力本身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其自身發展還不能滿足全部需求,從而導致不夠充分,更準確的來勢表現為自發的、強制的并在特定歷史環境和狀態下的社會性分工產生了異化,這是歷史發展階段必然表現。分工導致主客體分離表現為勞動異化,商品對于主體是一種異化的存在,“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在資本主義下,這種分工不是出于勞動者自愿,產品不再是勞動者思想的反映,雖然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使得物質與意識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同樣使人們也不斷異化,當開始把人當做物品,當成達到目的的工具時,馬克思說人類被自己的本質所異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由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發展進而產生分工,異化同樣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后果,在看似自由平等的關系中掩蓋了真正意義上的不平等的機會和不自由的選擇,即使人們對此有一定的認識也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支配,無法從根本生改變現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每一個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的階段的各種交往運動形態都包含著與自身現狀相適應的辯證關系運動,其中生產方式與交往形式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異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歷史中人的真實狀態,從而阻礙了人類的自身的發展。
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研究基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規律出發,對異化作了更加具體、深刻和詳盡的闡述。以生產力充分提高及發展為實踐的現實立場和前提,正是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得異化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無法獲得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生產資料,只會帶來普遍貧窮,進而限制了人們的實際的物質交往的擴大,就很難形成世界范圍的交往,即世界歷史,人們就不出現聯合起來的反抗,從而就不會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共產主義。馬克思站在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的視角上,在資本主義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逐步建立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異化的本質,只有異化發展到自身無法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及發展到頂點的時候,異化的揚棄才能成為一種可能。揚棄異化一方面就要生產力高度發展,異化自身發展到頂點時,進一步消滅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極大限度的釋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最終消滅異化的力量。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類本質和人相異化的觀點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和摒棄,從社會歷史的現實視角出發,把人的本質和歷史的發展至于其中,歷史的前提是現實生產活動中的個人,是又人與人的實踐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個人怎么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相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相一致。”每一個個體都是在社生產力關系中,并且都產自于社會歷史的發展。
若個人與他自己的生存條件,即“類本質”發生矛盾,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自身發生了矛盾,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中的生產力與生產力的矛盾中的所謂的,“人”和“非人”都只不過是現存的、現實的關系的產物,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相互順應或相互對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