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薇 侯德濤/菏澤職業學院
在新時代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高職院校要主動承擔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優秀人才的社會責任。然而,目前國內的高職教育發展情況卻不如人意,整體處于較低的水平,面對這種窘境,理性地思考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
不同的社會發展程度需要不同類型的優秀人才,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巨大改變,與之相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改變,社會中的崗位結構也同樣產生了變化,第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一系列的新職業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由于新的邊緣學科出現,分工越來越細化,現有的崗位產生了既分化又復合的變化,較之以前,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悄然嬗變,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新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將是人才培養的一大特征。這一系列的變化都要求高職院校教育的發展不僅要快速而且要順應這個變化。。
中國自有科舉以來就把知識當做是改變命運的方式,但是在目前的中國,并不是每一個青年學生都能順利地接受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而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讓更多學生在職業院校繼續接受學校教育,這種職業教育同樣能讓更多的青年學生成人成材。這既能為相當一批青年學生解決成材的問題,另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進本科院校的競爭。促進了教育公平,穩定了人心,也有利于維持社會的穩定。此外,高職教育的發展還可以拉動教育的內需,促使更多的社會個體將手中的儲蓄用來進行教育投資,帶動教育消費,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今社會就業人口劇增,而社會確很難在短時間內提供相應多的崗位。這樣就業的供需雙方一直是供小于求。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怪圈,另外,很多崗位確沒人做、做不了,很多崗位萬人瘋搶,這很大程度上傳統的精英高等教育導致就業者們的個人能力和崗位的技能需求不相符合所導致的,要想在根源上改善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緩解就業壓力,發展靈活多變、順應社會經濟變化的高職教育就能緩解傳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而導致的后遺癥。通過職業技術教育來使青年人獲取專業的職業技能和相應的職業素養。轉人口劣勢為人才優勢。
高職院校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這是高職院校教育的責任與使命。我國目前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舉措,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都需要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因此,高職院校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契合,科學確定辦學目標。
做好院校發展愿景的定位: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專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職院校首先就要辦好專業。首先,要合理設置專業結構,高職院校要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充分進行市場需求調研準確把握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迅敏對現有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再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建立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人才培養方向的轉變的專業結構。其次,高職院校要加大投入力度來打造一批本校的專業品牌,職業院校的存在各有其不同的資源配置狀況因為形成不同的教育特色,高職院校在發展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把學校運行中存在的優勢或者特色的萌芽放大,形成自己的真正事實上的特色和優勢。讓優勢專業成為學校的名片,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競爭力。再者,高職院校要密切關注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對接區域產業鏈和學校專業群,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首先要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規模、結構數量的需求。使得人才的培養和當地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現如今,高職院校要圍繞“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針對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來重點進行專業設置,高職院校要適當地改造升級專業或開設新的專業,增強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現代產業轉型升級、高新技術創新發展的能力與作為;
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首先,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多集中于創新應用型技能人才,而不是傳統本科教育的理論研究人才。高職教育雖然是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但是同時還應切實引導高職學院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絕不能只顧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疏于對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一定是兼備了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文化知識。高職院校要本著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思考,認真分析新時代我國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各維度知識、技能、素養的要求,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制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高職教育的基本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體現在具體的實踐上就是學校教育教學要盡可能底引入企業生產的因素。在具體操作層面,學校的教學應該切實做好引產入校,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更多的生產情境。把傳統的只是教學變成實際的項目教學。讓學生自愛“”教中學做,做中受教”。同送學進企。把學生送到到各個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校企之間通過合作育人、現代學徒制等方式來培養技術型人才。同時,高職院校還應采取多元化和差異化培養的方式來對不同生源進行培養,學校還可以努力發展輔修教育、選修教育等培養方式,進行小班教學,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要素,以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它的課程模式強調“工學結合”。實現學習與工作有機融合的高職課程改革,首先需要學校合理安排“學”和“工”的課時;其次是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建設專業化的教學信息資源庫,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學習互補,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者是完善教學條件,例如建設一支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建設校內外基地,校內基地融入企業元素,校外基地融入學校元素,學校與企業相互結合,是高職院校基地文化的主要特征。高職院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校內工廠”,將企業文化引入到校內基地中,對學生開展先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培訓,學校在企業建立校外基地,在基地里進行教學性的生產培訓,把課堂內容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理論的學習落實于實際的操作,確保學生技術技能的提升。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首先,高職院校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這就要求實際的操作,而我國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中的教師都沒有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這樣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難免會陷入理論無法與實際進行結合的窘境,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引入一批熱愛職業教育,遵守教育教學規范,并且在一線崗位工作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實際技術操作的教學。其次,高職院校在注重教師技術性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教師的學術性能力和個人道德素養,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職業實踐能力,還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只有這樣的綜合型的高素質教師才能培養出綜合型的高素質優秀人才。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因為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且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一直受到詬病,因此,很多教學人才也不愿意到職業學校入職;很多教師沒有在企業工作的實際經歷,教學過程往往會脫離實際內容;學校聘請的兼職教師也因為有自己固定工作的原因往往兼職一段時間后就會離開,兼職教師隊伍也不穩定,因此,師資力量的問題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中的短板。面對以上情況,首先,教育部門要對職業教育進行大力支持,提高職業教師的薪資待遇,鼓勵教學工作者從事職業教育,幫助高職院校進行職業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其次,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求企業派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提高兼職教師的待遇,讓兼職教師感受到學校的誠意,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教學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再者是落實好教師進入企業實踐的行動。教師進入企業實踐、學習有利于教師將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職業實踐能力。學校為教師選擇合適的實踐平臺,基于課程教學要求制定教師在企業實踐的目標和任務,讓教師通過實際操作來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將在企業實踐中學到的東西轉化為平時的教學資源。高職院校還可以建立一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這個中心來整合校內外關于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資源,針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難點,進行教師集體研討。
跨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數字化媒體的教學方式脫離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給高職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數字化課堂的順利開展需要優秀的教師、完善的信息技術、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支持。這就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全力支持,要加強對高職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技能培訓,學校要為數字化教學課堂配備合適并且配套的教學資源,以構建一個良好的音樂鑒賞教學環境。
學校可以購買網絡資源、投影儀、互動電子版等硬件設備,學校還要為數字化教學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增強校園網和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要雇傭專業的設備維護人員來定期檢查和維修信息設備,學校還要及時關注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獲得最新資源。高職教師也要配合學校要求,廣泛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如利用多媒體電腦、投影儀等現代教學設備來播放視聽教學教案,通過互聯網來搜尋和驗證教學課題,并結合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營造逼真的企業環境,使課堂知識簡明易懂,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特色高職教育的形成尋求最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正處于一個社會大變革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想抓住機遇取得長遠健康的發展,必須切實分析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現狀,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做好自身定位,積極打造出自身品牌,創造出獨特的校園文化,同時還要擅于利用企業資源,進行學企合作,重視工學結合的辦學思路,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高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