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君 韓舒宇/長春工業大學
《社區矯正法》第十七條對社區矯正執行地的確定原則、方法進行了明確,并大量引用了“居住地”的概念,確立了“以居住地為主”的社區矯正管轄原則,但對“居住地”的界定方式卻沒有明晰。這使得“居住地為主”的原則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難以把握。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條規定:“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由此可見,“居住地”相較于“經常居住地”,僅存在連續居住時長的區別。
國家司法部在《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解讀中對“居住地”進行了如下表述:“本辦法所稱居住地一般是指社區矯正人員能夠連續居住六個月以上的居所所在的縣(市、區、旗)。”而在各省市自治區在具體的社區矯正實踐中,雖然均參考了解讀所述的界定方式,但在具體的認定標準上仍存在著顯著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的規范性、統一性和嚴肅性。
以當前社區矯正實踐為例,許多南方發達省份在“居住地”的認定標準上設定了必須持有當地居住證的規定。而在吉林等省份的社區矯正實踐中則沒有相關的限制。
《社區矯正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因社區矯正對象遷居等原因需要變更執行地的,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作出變更決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受限于“居住地”界定、認定標準的不統一,跨省的變更基本難于實現。
《社區矯正法》第十八條規定:“社區矯正決定機關根據需要,可以委托社區矯正機構或者有關社會組織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社會危險性和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進行調查評估…”,如按照司法部《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解讀之標準,我們可以理解為“擬居住”。那么我們就必須面對以下實際問題,一是社區及社區居民對該人不了解,無法提供意見;二是該人擬居住所可能存在造假、欺瞞風險;三是擬居住地派出所(公安機關)對其前科劣跡等一貫表現不了解(在我個人的社區矯正實踐中,派出所僅對所轄地戶籍或常住人口,在該地居住期間的前科劣跡情況出具證明)。基于以上幾點問題,如將“居住地”認定標準僅界定為“能夠連續居住六個月以上”在社區矯正期間是存在巨大風險和較大隱患的。具體體現在:一是因無人對其了解,建立幫教小組難;二是因無實際居住經歷,可能存在造假、欺瞞及規避一貫表現調查可能;三是無合法穩定就業、就學等支撐,存在脫管風險。
保外就醫人員大多需常期住院治療,那么居住地與就醫地統一性的問題,勢必成為界定監管機關管轄權的必要考量因素。具體有以下三種情況:1.如果居住地和醫院同屬一縣(區),很容易明確監管機關;2.如果居住地和醫院同屬一市,如何確定監管機關均不影響監管;3.如果居住地和醫院不同屬一市,如確定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進行監管將大量損耗人力和物力。而對于保外就醫人員來說,沒有明確的司法行政機關對其進行監管,監獄對其保外就醫申請也會有所顧慮,從而導致法律人性化規定不能得到有效施行。
綜合前文及社區矯正工作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貫徹執行地“以居住地為主”“經常居住地優先”和“有利于社區矯正”原則的基礎上,“居住地”的定義應參照現行法律明確的“經常居住地”標準設定,既“居住地”必須有實際發生的連續居住一定時間的合法固定居所限制,而這個連續居住的時間應小于一年,以區別于經常居住地。個人建議,這個時間設定在4個月較為合理,且連續居住的時間應以社區矯正人員被起訴時或收監時計算;其次,參考《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解讀》之相關規定,“居住地”必須滿足能夠連續居住六個月以上的要求,以確保社區矯正執行中的可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第三,“居住地”的確定必須有合理性依據,既“居住地”必須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合理性依據;第四,“居住地”范圍的界定上必須嚴格限定,既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第五,“居住地”的界定必須明確例外原則。(1)社區矯正對象為在校學生的,學校同意其在校連續就讀并提供固定居所的;(2)社區矯正對象因合理原因遷居,且已購置合法房產并實際居住的;(3)社區矯正對象因工作地點變更,且合法穩定就業的。以上情況可不受已連續居住時間限制。另,保外就醫人員,需長期在醫院治療的應不受“居住地”規定之限制。
必須明確認定標準。筆者認為,可充分參考各省市自治區的實踐經驗,來確定“居住地”的具體認定標準。
一是“居住地”所指合法固定居所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有產權由社區矯正人員所有且未被租借、贈與、他用的固定居所;(2)有由社區矯正人員合法租賃且剩余租期在六個月以上的固定居所;(3)有產權由社區矯正人員親友所有或與社區矯正人員共有,未被租借、贈與、他用,且親友書面同意接納其在此居住的固定居所;(4)有由社區矯正人員親友合法租賃,剩余租期在六個月以上,并且其親友書面同意接納其在此居住的固定居所;(5)被判刑前在原工作單位提供的住處居住,被判刑后或出監所后其原工作單位書面同意其在該住處繼續居住的固定居所;(6)社區矯正人員在校連續就讀的,應由校方提供其在該校就讀且同意其繼續就讀,并接納其繼續在該校連續居住的固定居所。
二是“居住地”所指連續居住時間的認定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有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所在地居住證的;(2)有社區矯正人員所居社區提供的居住證明的;(3)被判刑前在原工作單位提供的住處居住,判刑后原工作單位同意其在該住處繼續居住的,有原工作單位出據的工作及居住證明的。
三是關于“居住地”特例原則的認定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社區矯正對象為在校學生的,學校同意其在校連續就讀并提供固定居所的,應提供原學校或現學校關于其學籍和同意接納其連續居住的證明;(2)社區矯正對象因合理原因遷居,且已購置合法房產并實際居住的,提供房產證或購房合同及社區居住登記;(3)社區矯正對象因工作地點變更,且合法穩定就業的。應由所屬工作單位出據“工作調動證明”及相關勞動合同,并提供相應的固定居所證明。
要充分發揮審前委托調查評估作用,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機關應于與擬社區矯正對象經常居住地(原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聯動,綜合掌握其社會關系、左鄰右舍和村(居)民委員會對其一貫表現的意見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派相關工作人員前往其經常居住地(原居住地)進行外調,以確保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的合理性、合法性、可連續性和真實性。
保外就醫人員通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家中居住需要定期就醫;一種是長期居住在醫院進行治療。對于前者我們應當認定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具有監督管理權限,對于后者我們應當認定醫院所在轄區的司法行政機關具有監督管理權限。這樣不僅有利于社區矯正對象接受矯正、更好地融入社會,還能使資源做到最合理化的利用。
本文主要是根據《社區矯正法》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結合實際中出現的關于社區矯正執行中因“居住地”引發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完善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在今后出臺的關于適用《社區矯正法》的解釋或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居住地”的含義、內容以及應用范圍,不僅使社區矯正工作者的行為能夠有法可依,還會讓社區矯正工作變得更加規范化、統一化、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