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震霆/鄭州商學院
學生代表大會,簡稱學代會,是學校全體學生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學校決策、管理與監督的重要制度途徑。作為學生體驗中國式民主的重要途徑,學代會實現了學生民主參與治理,推動了治理重心下移。因此,發揮高校學代會治理作用,讓學生參與到高校治理之中,能夠促進高校內部治理體系的規范,也是“一流”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基礎性工作之一。
西方大學一直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傳統。以歐洲為例,歐洲各國自1999年《博洛尼亞宣言》以來,已舉行五次部長級會議,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是教育部長們關注的重點。2010年維也納會議發表的《博洛尼亞政策論壇聲明》中指出:“基于政府、高等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伙伴關系的合作是歐洲高等教育區的核心”[1],基于學生的合作是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重要內容。總體來講,西方高校學生組織有兩類代表,學生會與學生聯合會,這兩類組織參與高校治理的方式各有特色。
學生會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組織體系最完善的學生自治群體。美國學生會主要仿照美國三權分立體制構建自治制度,一般由學生內閣、學生會議與司法委員會組成。其中學生會議與國內學生代表大會地位類似,是學生自治群體的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學生會議獨立性更強,作為反映學生心聲的途徑更加有效。學生內閣與當前高校學生會主席團類似,學生內閣由學生會議投票選舉,作為學生會的行政機構存在[2]。
歐洲學生聯合會源于歐洲學生信息局,雖然其發展時間不長,但作為博洛尼亞進程咨詢成員中唯一學生組織,在歐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迅速壯大,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學生群體[3]。
學代會作為統一治理校內學生事務的制度一直不受重視,在高校的執行狀況也差強人意。隨著《高校學生代表大會工作規則》[4](以下簡稱《工作規則》)的頒布,學生代表大會作為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途徑得以明確。但是,《工作規則》中也存在不合理之處,例如:第二章關于學代會職權的闡述中,強調學代會對學生會領導和監督權,而對于參與高校治理權利敘述卻很少。總體來說,我國高校學代會主要有以下問題。
《工作規則》規定,學代會提案搜集和代表選拔工作由院系學生會負責,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合理與問題。就提案搜集而言,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提案搜集途徑單一,學生會是唯一官方反映問題的途徑,容易導致會議提案在篩選過程中,部分學生問題難以反映。二是提案搜集不全面,學生會在搜集學生意見時,接觸低年級學生較多,高年級意見很難在提案中反映。
學代會會議內容過于側重學生會工作是會議內容不合理的主要表現。一是會議內容規定不合理。學代會按《工作規則》要求有七項職權,其中,有五項與學生會組織有關,僅一項涉及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權利。二是會議內容實施不合理。在會議實施的過程中,過多的學生會代表也導致會議內容過于側重學生會工作內容的討論。邱春宇等在對廣州學代會現狀的調查中發現:廣州高校學代會代表產生方式中存在諸多違規現象,導致代表中學生會干部過多,與《規定》的條款相去甚遠[5]。
《工作規則》規定,學生會的權益部門或機構負責整理提案,對接校黨政部門,跟辦進度、及時反饋。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校方是解決問題的主導者,學生權益部門在工作對接過程中,不受黨政部門重視,甚至吃閉門羹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何涌等人關于學生參與民主管理機構中校方權力比重的調查顯示:認為比重非常高的占 20%,認為比較高的占 20%,認為權重適中的僅占 33%[6]。此外,部分黨政部門也存在敷衍了事,推脫推諉等現象。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管理開始出現向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管理模式轉向,但是由于起步晚,受計劃經濟影響嚴重,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模式一直難以拓展和推廣。從現實來看,學代會一直難以得到重視,也與學代會自身缺陷有關。一是學代會在組成設置上缺乏完整性,一直與學生會重疊,導致其管理成果難以顯現;二是學代會流程不夠規范,易流于形式,導致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影響。
學代會作為高校治理途徑之一,一直處于學校管理的邊緣地位。提高學代會地位,首先,要有法律依據。教育部頒布《工作規則》是提高學代會治理地位的重要一步,但《工作規則》中部分不合理內容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學代會的發展。修訂《工作規則》,明確學代會是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統領機關、是學生與校方溝通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治理實施的智囊,才能確保提高學代會地位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強校方參與。
當前學代會在會前提案搜集、會后提案解決存在管理缺失,導致學代會不能有效解決學生問題。因此,應該設置專門機構,完善會前會后協商民主機制,確保學代會有效實施。成立學代會學生調研小組,深入基層調研是了解新時代下學生的真實情況的重要途徑,當前團中央學生代表大會與省級學生代表大會會前調研已經實現常態化,但高校學代會會前調研有待完善。
學代會易流于形式,是學代會不能發揮作用的關鍵癥結。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關鍵環節不夠規范。通過流程的規范,確保學代會關鍵環節有效進行。
一是多途徑搜集提案,做好審核。在會前,通過學代會學生調研小組和院系、社團等多維度深入調查,汲取學生建議。二是調整學代會會議內容比例。減少對學生組織的審議流程,增加提案審議的工作,是做好學代會“里子工程”的重中之重。壓縮審議學生組織的工作報告、學生會主席團的選舉等工作。
學生參與高校治理途徑的增多,也體現著我國高校治理生態的現代化趨向。學代會是學生參高校治理的制度性途徑之一,制度只有不斷調整,適應發展,才能免于走向僵化與形式主義。因此,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是未來高校治理發展的趨勢,學代會作為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制度性途徑也將會有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