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嬋/貴州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隨著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人類生存環境必然面臨著各種威脅,對人們生存造成影響。因此,綠色、節約及生態等各種字眼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相關研究也不斷出現。從2015年開始,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把“全球綠色發展”定位主題展開研討。這些研討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教育及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從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來看,其發展較為滯后,并未形成穩定的教育制度與政策體系,必定會影響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及科學發展。許多高職院校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并未歸并到人才培養體系中,還具有片面性和狹隘性。在這種視野下,豐富生態文明教育內涵,探討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具有教育價值。
隨著環保要求不斷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成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探討其培養途徑前,應了解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探討實踐途徑才具有實用價值。
自從十九大召開以來,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組成部分。為深入落實十九大精神,就必須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生態觀。當今各界人士對生態文明進行研究,并對其定義提出各種闡釋,總體來看都是以科學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有效提高人們生態文明素養及指導實踐活動,促進人們依照自然法則開展活動,尊重和保護自然,促進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生態教育實踐活動。生態文明教育屬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自然具有其自身特征及需求。
大學生屬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承載者與接班人,其身上承擔著建設祖國的責任與希望,必須要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價值。
1、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比較重視經濟建設,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忽視環境承載力,導致各種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逐漸影響到人們正常生活。為了解決這種問題,黨和國家將美麗中國寫入黨章,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理論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習近平同志指出,必須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由此體現出生態文明的地位和重要性。要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開展,必須要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其生態文明素質必定會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這種行為并非個人行為,還代表著一個我國生態文明行為和素質,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2、是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對生態文明體制進行改革。事實上,生態文明本質就是尊重自然與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重視人與自然間和諧共處,才能真正促進持續發展,提高人類的全面發展。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要不斷提高其生態文明素質,逐漸樹立正確的綠色消費觀念及生態文明觀,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持續發展的人生觀。
3、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事實上,生態文明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人與社會和睦共處的人。因此,高校就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積極處理各個方面關系,推動人們全面發展。大學生屬于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國家未來的支撐與希望。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沒有生態文明意識,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從前面分析來看,對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非常重要。高職院校在日常教育中,怎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呢?這是相關人士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相關主題研究,提出如下實踐途徑研究。
事實上,生態文明建設屬于一項系統工程,而生態文明教育屬于其中一個子系統。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生態文明素質好壞必定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水平。從目前形勢來看,高職院校雖然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大多數都只是采用思政教育模式,在教育中適當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并未將這種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這種教學模式必然無法達到教育目標,只有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培養體系,對學生進行規范及系統性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標。
首先,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如今,有一些高職院校開設生態學有關課程,但沒有將綠色發展體現出來,也沒有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就應該將生態文化觀、科學素質及生態責任感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在培養方案中,還應該加入生態文明教育相關板塊,將生態文明意識與綠色理念滲透到高校的科研及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引領。
其次,依照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對教法及手段進行改革;在高職院校教育中,課堂教學屬于主要方式,通過課堂教學能夠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生態科學知識;同時還要開展第二課堂。
最后,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機制的完善;高職院校朝著“綠色學校”發展,這是世界各類學校發展必然趨勢。美國布朗大學“綠色Brown”、我國清華大學“綠色教育”等各種模式,都是將環境保護融入到教育全過程。高職院校應以建設“綠色學校”為目標,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教育機制。通過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等各方面機制,建立完善的組織和管理體系,有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在實際教學中,課程屬于最基本元素,只有建立成熟而完善的生態文明課程體系,才能夠真正展開生態文明教育。高職院校雖然在不斷探索生態文明教育,但是還處于剛起步階段,因此需要構建適合學校實情的體系,這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應該在學校原有通識課程體系中開發生態文明板塊,對各板塊中與生態學有關課程整合起來,依照培養目標劃分課程主次。生態文明教育板塊應涉及三方面內容:
第一,必須課;主要包含生態學、生態法學及生態文明學等各種課程,通過這種必須課來塑造學生生態觀,普及生態知識。
第二,選修課;主要包含動物福利、綠色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各種課程,便于對生態文明有興趣的學生閱讀,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生態技能。
第三,拓展通識教育課;可為學生安排一些拓展課,拓展學生生態知識,比如生態主題講座、生態專科課等各種形式,并列入開課計劃,依照難度計算學分,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事實上,要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必須要打造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教師屬于教學的主導,教師自身生態觀念、生態行為習慣等意識都會影響到學生,都會發生導向作用。良好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要具有生態綜合素養的師資隊伍。
現實中,要提高教師隊伍綠色意識,主要通過培訓途徑。因此,高職院校應把生態文明相關知識作為培養內容,對教師開展生態文明意識進行培訓,鞏固生態文明觀念。通過培訓,提高教師對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保護環境責任心。將生態知識納入到培養體系中,比如生態法學、循環經濟等各種課程,不斷提高教師生態學相關知識。同時,高職院校還可采用“教師工作坊”及“教師沙龍”等各種渠道,對生態文明教法進行專項探討,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高職院校還應該構建激勵機制,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相關課程建設、教學研究及教學改革等各種活動,為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思路與依據。
總而言之,本文從綠色發展視角下對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探討,有利該項教育能夠順利開展。不但能夠有效宣傳生態文明建設,還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引導學生在踐行中不斷獲得教育啟發,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