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楓/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華山幼兒園
我們所指的食育不僅是孩子的生活、更是課程形態,能獲得經驗,是讓幼兒在生活中與食材、食物零距離接觸,以其適合的方式探索食材、親歷制作、自主進餐全過程,發揮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從而讓幼兒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選擇“食”的能力,提高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然探究、表達表現等多種能力,增進對飲食文化、環境、人文的美好情感。
我們巧妙結合班級食育工作坊、科學區等,鼓勵幼兒在觀察、探究、制作的過程中,了解有關蛋的特點、探索蛋的秘密、增強探索蛋的興趣,同時體驗親子動手制作美食的樂趣。
片段一:《這是什么蛋》
一大早,一位小朋友帶來了一個鴿子蛋,他高舉鴿子蛋,問小伙伴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蛋嗎?”“我知道是母雞媽媽生的蛋。”“這個蛋很小,會不會是小鳥的蛋。”……孩子們一下子議論開了。“你們說的都不是!”“那到底是誰的蛋呢?”“快告訴我們吧!”……于是有關蛋的主題便展開了。
通過孩子們的話題交流,他們對各種各樣的蛋產生了興趣。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紙和筆,引導他們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都記錄在白紙上,他們記錄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有哪些蛋?鴨媽媽生的蛋是什么樣的?哪些動物會生蛋呢?孩子們將“問題計劃書”帶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交流、談論,并查閱、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并將調查的資料帶到班級進行分享、交流。
《指南》中指出:“和幼兒一起發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孩子們通過調查、交流,不僅得出了問題的答案,還對各種各樣的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片段二:《生蛋還是熟蛋》
孩子們通過調查,不僅收集了關于蛋的資料,還將各種各樣的蛋帶到了食育工坊,有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等,他們邊觀察邊交流,突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將蛋殼打碎了,流出了蛋清和蛋黃,那位小朋友緊張地連忙跟旁邊的小朋友說:“我不是故意的。”另一位小朋友伸出手摸了過去,大聲地喊著:“雞蛋破啦,里面的水好黏啊!”“那個透明的是蛋清。”孩子們圍繞打破的雞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時另一位小朋友很神秘地說:“哈哈,我帶的是熟雞蛋,你們知道是哪一個嗎?”“這么多雞蛋在一起,哪找得到?”孩子們的興趣點一下子轉移了。
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熟雞蛋,卻很少接觸生雞蛋,當生雞蛋被敲破流出液體時,孩子們很好奇,通過看看、摸摸、聞聞去感知蛋的特征。由于生蛋與熟蛋很難從顏色、形狀等外表上區分,從談話中,他們多想看看生雞蛋和熟雞蛋有什么不一樣?怎樣區分生蛋和熟蛋?基于孩子們關注的問題,我們后續開展了科學活動《生蛋和熟蛋》。
《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求答案或解決問題,教師及時捕捉偶發事件的教育價值,并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再次進行調查,并收集探索工具和材料;通過實際操作,選擇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并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總結歸納出辨別生蛋和熟蛋的方法。通過活動,幼兒體驗了操作過程的美妙,獲得了科學探究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整個過程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適應的工具,支持、鼓勵幼兒進行大膽聯想、猜測,并設法驗證。鼓勵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記錄,并與他人進行交流。
我們引導孩子觀察身邊常見的蛋,了解一些形狀、大小、顏色、構造各異的蛋和動物生長的關系,并裝飾蛋,表演小雞出殼的情景……使幼兒感受、體驗、理解、反思、領悟,從而獲得與具體情景相關聯的知識,同時體會到生命的奇妙之處,為幼兒開啟一扇通往生命科學之門。
隨著活動的推進,孩子們對蛋的各種各樣的吃法產生了興趣,在午餐時,他們邊吃邊說:“哇,今天的雞蛋湯真好吃!”“我最喜歡吃雞蛋炒黃瓜了!”為了滿足他們“食”的興趣,我們結合班級食育工坊開展了體驗活動。
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展開“蛋的美食”的大調查,孩子們通過調查,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了蛋的烹飪方法,并在班級進行交流,孩子們了解了更多關于蛋的美食,最后通過投票、統計,評選出了三樣最受喜愛的美食。在食育工坊,我們張貼了調查表、蛋的美食圖片等,擺放了各種各樣的蛋,一方面引導孩子們繼續展開交流、分享,深入了解、感知蛋的特征和營養,另一方面給幼兒提供了支持性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得到自主的發展。
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三道蛋的美食評選出來了,通過親子交流、集中討論后,孩子們進行分工,共同收集食材和工具等,不僅激發了幼兒爭做小廚師的興趣與熱情,還提高自我服務、科學探究、表達表現等多種能力。
《綱要》指出:“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活動中,我們討論制作美食所需要的食材與工具,并引導孩子們做好活動計劃書,根據計劃表分小組進行準備,并充分調動家長積極參與。孩子們將收集的食材、烹飪工具放到食育工坊,并與同伴進行分享、交流,他們對食材的名稱、蛋的品種和烹飪工具有了親密接觸,對食材和工具的特征有了深入了解。
我們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請他們走進班級食育工坊,和孩子們一起制作蛋的美食。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參與哪一組的美食制作,他們首先在小組內進行分工,然后參與膳食制備過程,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加工活動,如:有的剝鵪鶉蛋,有的擇菜,有的洗菜,還有的攪拌雞蛋等,通過各種感官感知食材的特征,如:顏色、形狀、味道等。如:豇豆是綠色的、長長的,殼里還有許多小豆豆;鵪鶉蛋是白色的、圓圓的,蛋殼上有很多小斑點等。在烹飪中,他們仔細觀察食物在加熱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他們無比激動與期待,當色、香、味俱全的三道美食呈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興奮極了。孩子們通過自主體驗,既豐富了對食材、食物的認知,又養成了勤動手、樂探究、善表達的良好習慣與品質。
飲食行為三大特征是栽培、做飯、共食,做飯作為飲食行為中的一環,對于人類的飲食意義更重大。因此,開展烹飪活動對于幼兒而言意義也很重大。他們通過烹飪活動,親身體驗食物的制作過程,即使只是一項簡單的烹飪活動,對于他們來說也往往是激動人心的,會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和對飲食的興趣。當他們和小伙伴一起品嘗自己做的美食時,感覺格外鮮美!就連平時挑食的孩子也都將食物吃得精光,并且邊吃邊情不自禁地說:“豇豆雞蛋餅真香呀!”“回去我也要和媽媽一起做虎皮鵪鶉蛋。”
在食育工坊,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操作獲得了成就感,他們不僅能感受廚房的氛圍,而且通過觀察、聆聽、操作等了解食物基本的制作方法,理解了食物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喜愛食物,珍惜食物。
班級“食育工坊”,是對幼兒進行飲食教育的場所,旨在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操作,體驗食材、食物的準備和制作過程,在這過程中,他們是全身心投入的,是自主的、愉悅的、享受的。食育的內容豐富多樣,可以滲透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資源,結合幼兒年齡特征和發展特點,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式親歷“食”的過程,豐富有關健康“食”的認知和經驗,增進對飲食文化、環境、人文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