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郭 淼 陳彩玉 任曉花 吳海龍/臨夏現代職業學院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校園安全的廣泛關注和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視,“校園欺凌”現象作為構建安全校園的重點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和曝光,更是讓這一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熱度飆升。本文立足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學生群體,分析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及解決對策,旨在幫助廣大師生正確處理校園欺凌問題,讓更多的學生遠離校園欺凌的毒害。
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較多,主要可以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其中,直接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性格,二是心理因素;而間接原因有家長、學校管理制度、教師、家校銜接、課程、氛圍、社會等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
個人性格原因是導致欺凌行為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性格和心理因素最為突出,其中,個人性格是導致欺凌行為出現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學生性格剛強,就容易攻擊他人,有的性格內向,則容易被欺凌,有的學生性格天生懦弱,對問題難以靈活應對,在受到欺凌時往往選擇逃避;有的學生性格孤僻,有的言行敏感,容易被他人孤立。
2、心理原因
由于欺凌行為的出現勢必涉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問題,在分析其心理因素時,需要針對性地分析。就欺凌者而言,主要是因為中高職生年輕氣盛,容易出現過激情緒,往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不能冷靜思考和協商解決,而更多的是采取打架的方式來處理,加上壓力大,遇事后往往較為沖動。而就被欺凌者而言,主要是有的學生自卑心理較強,自身的自信心較為缺乏,且往往人際關系較差,在面對欺凌時,往往缺乏反抗意識;有的學生則由于防范意識不足,在遇到挫折后往往難以自控,難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遇到欺凌時,保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有著膽小怕事的心理,進而產生恐懼、害怕、抑郁、擔心等情緒上的阻礙,受欺凌后甚至精神恍惚。此外,有的學生的報復心理較強,在遭受欺凌后,雖然不會沉默不管,但是由于報復心理較強而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暗暗較勁和策劃如何實施保護。而其根本性的原因是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不夠,當學生出現偏差心理時,往往渾然不知,在受到欺凌時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慰藉,容易引發不可收拾的慘劇。
1、家庭因素
由于導致校園欺凌行為的間接原因較多,所以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就家長原因來看,一是家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素養不高,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子女;二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和引導,對子女的冷漠、逃避型的應對等,都會導致子女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和應對危機事件。
2、學校因素
學校管理制度原因,如果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較為死板,缺乏彈性,對學生缺乏引導性和服務性,有的過于嚴苛,有的較為松散,使得容易增加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教師原因,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方法不當,所采用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對學生不重視,學生容易形成反叛心理。任課教師則對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缺乏關愛,甚至存在歧視的情況,使得師生之間在情感上形成鴻溝,學生自尊心受到影響,自信心較差,增加了被欺凌的可能性。
在家校銜接方面,由于家校共育方面具有較強的形式化,家校共育的作用難以有效地發揮,家長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行為掌握不夠,學校對學生在家的情況也不知道,有的家長對子女溺愛,有的則是放任自流,使得問題難以解決,甚至容易激發矛盾。
就課程因素而言,主要是因為學校在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學生的思想品德基礎較為薄弱,道德水準較低,組織紀律與法制觀念較為淡薄,難以抵御社會上的不良誘惑,從而使得欺凌事件頻發。
氛圍因素,主要是由于校園氛圍不和諧所導致,以及缺乏和諧的班級氛圍,容易出現語言沖突和肢體沖突。
3、社會因素
就社會因素而言,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的不良風氣盛行所導致,學生受到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由于信仰的差異,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和家庭思想會產生較大差異,一些學生吸收了強勢、掠奪的部分,使欺凌他人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一些學生,由于對別的民族認知狹隘,對其文化和習慣不能包容,產生排外情緒,這也成為校園欺凌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園欺凌事件帶來的危害較大,且經常頻發,以上對其成因進行了梳理,為加強對其的應對,筆者提出以下較為詳盡和完善的對策。
一是做好新生入校測評工作,主要是針對入校新生開展有關攻擊性行為問卷的調查,以更好地對學生是否具備攻擊傾向進行調查,并結合問卷情況,掌握學生在語言、網絡、人身、關系等方面的攻擊和欺凌數據,將其納入有欺凌傾向的學生,并結合問卷調查情況,對受欺凌學生進行歸類,再將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納入欺凌信息管理系統之中,并加強對其的跟蹤調研,及時記錄有關行為。
二是建立完善的跟蹤觀察體系,切實加強與重點對象的溝通和交流,并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同時引導學生之間要相互監督,加強對身邊同學日常行為的關注,尤其要發揮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并及時地統計信息并匯報,以便于教師能更好地結合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情況針對性地進行處理。
三是切實做好定期家訪工作,有條件的盡量進入家庭進行實地家訪,若條件不允許,可以通過電話、視頻、微信等方式開展家訪工作,加強與學生父母的溝通,掌握學生的相關情況,了解家庭相關情況同時做好記錄。
一是針對有欺凌傾向的學生,需要做好建檔工作。這主要是在測評和觀察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有校園欺凌傾向行為學生的檔案,并根據輕重實施分類建檔,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欺凌行為定期記錄,做好欺凌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納入檔案之中,并在每個學期結束時,對欺凌傾向不同的學生做好終結性評價,同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而經常被欺凌的學生也需要建檔,切實了解欺凌事件的全過程,記錄在檔,做好對其的安撫。
二是加大校園欺凌事件的重視力度,作為教師,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關愛,在注重學生建檔的同時,還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尤其是對具有欺凌傾向較為明顯和攻擊性較強的學生,需要對事件過程進行深入了解,不能一味地懲罰,需要找準原因,針對性地做好對其的教育,而受欺凌的學生,則需要加強對其的心理輔導,通過加強對其的關愛,找到問題和癥結所在,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盡可能地避免校園欺凌行為的出現。
一是切實加強教師的培訓,提高其在校園欺凌事件中的處理能力,強化教師自身的法制意識,做好校園安全潛在威脅和隱患的識別與預警,切實提升教師在矛盾緩解、現場管理、及時調解等方面的技能。
二是注重校園環境與氛圍的優化,切實注重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的實施,加大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力度,尤其是對欺凌行為學生的處理方式要科學處理,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防微杜漸,才能建立健康和諧的氛圍。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欺凌行為的成因較為復雜,需要我們結合實際針對性地加強分析,并結合原因,采取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尤其是要做到防微杜漸,常態化和人性化管理,才能更好地降低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還校園一片祥和、寧靜的學習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