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婕/湖南女子學院
當前,我國已步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未富先老、多元價值觀、代際新關系等變化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也為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新挑戰。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在老齡化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家庭美德建設就是老齡化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細胞工程,開展老齡化社會的家庭美德建設研究有助于培養公民的個體關懷意識;有助于維系家庭親情;有助于調試代際關系;有助于培育敬老的社會風尚;有助于弘揚傳統美德;更有助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安定和諧。
按照國際上評價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劃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社會;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 年末,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 萬人,占總人口的17.3%;2018 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 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 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 萬人,占總人口的11.9%;2019年末,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 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 萬人,占總人口的12.6%。[1]近三年的人口統計顯示,我國已經跑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成為了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 億的國家,從發展趨勢看,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在持續加速。據中國國情研究小組的研究顯示,預計到2040 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4.11 億,將占人口總數的29%,2022 年將進入占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 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后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 年的約35%。[2]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2019 年4 月2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四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講話中多次就養老和老齡事業發展做出重要部署。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命題已經成為了當今中國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社會性命題,關乎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更關乎道德與倫理的延續,不可忽視,不容回避,拓展和改善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把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一貫至今需要整個社會給予精神上的理解、物質上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保障。
日益加劇的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挑戰,不僅僅來自于物質層面,更來自于尊老、愛老、孝老等精神道德層面,在堅守傳統的家庭美德過程中,亦出現了一些道德“困境”和“失范”的不良現象。
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多元文化觀念的沖擊,尊老、孝老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在一些青年人中被忽視淡漠、盲目否定。一方面,老年人被認為是思想守舊,不開化愛嘮叨的“老封建”、“老頑固”、“老古董”,許多老年人無私地將多年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傳授于下一代,卻換來晚輩的不屑一顧,家庭中缺乏對長者應有的尊敬和孝順,傳統社會中尊老、孝老觀念已漸淡漠。另一方面,一些青年忽視尊老、孝老等傳統美德,輕視道德倫常,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過分追求奢靡享樂。在經濟上壓榨、依附父母、忤逆父母、出現了“啃老”一族、虐老、遺棄老人等顛置倫常的不道德事件,“老人倒地扶與不扶”這類問題,甚至尷尬地成為了能引發全社會熱議的道德“困境”。尊老、孝老的行為“失范”,預示著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滑坡。究其原因,奢靡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的沖擊正悄悄地消磨著青年人的責任擔當,慢慢侵蝕和抹殺著部分青年心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尊老、孝老的家庭美德根基,積毀銷骨地慢慢造成了道德倫常、家庭美德觀念的淡漠。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尊老、敬老、孝老、愛老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家庭美德。而當今一些家庭對子女寵愛有加,盡心培養;對老人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實則有失倫常,使得家庭代際關系錯位、道德傳承出現斷層;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的學習給予了太多關注,卻缺失了最為重要的家庭美德與道德情操教育,這種傳承的缺失和斷層,導致了家庭在下一代的培養上出現了重智力而輕品德的不良現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老齡化社會進程持續加快的今天,缺失尊老、敬老、孝老、愛老家庭美德的傳承,輕視家教建設、家風建設,小則致使家庭失和、手足反目,重則影響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破壞社會和諧。剖析根源,利己主義、個人本位主義橫行是影響家庭美德傳承的最大阻滯,一些家庭中將教育子女與贍養父母也要進行利義權衡,使得“利在義先”,殊不知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個人主義者既葬送了自己與家庭的未來,也丟失了最為寶貴的好家教與好家風的傳承。
“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已是當今中國家庭常態,國情社情決定了我國大部分老年人群的養老主要依附于家庭。當年的“獨生子女”除了要贍養4 位老人,還要為了生計打拼事業、撫育二孩。家庭與事業的重擔讓現在的中青年人不堪重負,快節奏的生活讓他們養老力不從心,無力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養老照護,以敬為本的孝順、敬養老人退化為了單純物質上的養老。究其原因,社會養老支持系統尚未健全、養老機構容納能力有限、養老支出與長者醫療支出等經濟負擔沉重等問題讓“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面臨嚴峻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4]當前,我國老年人口群體持續擴大,老齡化社會進程持續加快,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會是社會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應以弘揚好家風、好家教的家庭美德建設為抓手,做好尊老、孝老的長遠規劃與宣傳,傳承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而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關愛機制,提升服務老年人能力,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各級各地領導部門要及時掌握當地老年人口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預測人口老齡化對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各種影響,前瞻性地做好以尊老、敬老、孝老、愛老為主的家庭美德建設長遠規劃。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的“三無”老人、獨生子女亡故的“失獨”老人等根據實際需求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救助措施,[5]對希望“老有所為”的老人給予合適的“發揮余熱”的工作平臺,結合工作實踐不斷總結和提煉為老服務工作經驗,豐富尊老、孝老美德建設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完善并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不斷豐富和拓展家庭美德建設內容及目標,營造知老、敬老、孝老、愛老的老齡友好型社會,探索符合當前我國老齡化社會家庭美德的構建之路,讓家庭美德建設更賦有時代意義。
要拓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虛擬網絡教育等美德宣傳與傳承途徑,一方面可積極運用新聞媒體報道、征文、演講、影視作品、詩歌散文等宣傳形式,將孝文化植入家庭生活之中,下一代成長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可通過“孝老愛親好人榜”、“道德模范”等榜樣的引領,樹立德孝典型,引領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喚起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年人,尊敬老人,孝順老人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的社會覺醒,進而形成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自省自覺。行孝主體的正確引領與自覺自醒,對尊老、孝老家庭傳統美德的輩輩傳承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也是構建老齡友好型社會,踐行孝文化價值觀的有效傳承。
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年人關愛敬養機制,首先,應進一步完善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制度,增進晚輩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孝順意識,讓法律賦予的養老義務進一步落細落實落地,對子女之間扯皮推諉,虐老、棄老等不道德的行為予以懲戒。其次,應大力發展養老事業與老年產業,匯聚各方力量織就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老年人社會保障網絡,探索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并存的老有所依養老供給體系;通過醫養結合、療養康復的養老模式打通老有所醫的“最后一公里”,緩解子女事業、生活與盡孝難兩全的現實尷尬,讓行孝順暢便利。[6]再次,構建精神層面的尊老、孝老機制,助其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一部分剛剛步入老年,但身體依舊健康且樂于奉獻的“新”老人”,希望得到返聘、他們玩iPad,用微信,會網購,一點不輸年輕人,此類“樂活”老年人群體尚不需要時時服侍與照料,他們希望釋放“余熱”回饋家庭與社會,因而更為注重社會和家庭精神文化層面給予的尊敬、崇敬之感受。
著力提升為老服務的供給能力,尊重老年群體不同身體時期的差異化需求,既適應了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又能彌補家庭結構改變后養老能力的不足。尊老、孝老家庭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展便正是滿足老年人所期待的有所養、有所醫、有所為、有所樂之老齡友好型社會的原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