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巴中職業技術學院
人具有社會屬性,人際交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際信任是指對交往對象的言語、允諾等可信程度的心理預期,建立于與他人的人際互動過程,是個人與他人、社會聯系的基礎。信任他人能提升個體安全感,加強人際互動,同時還能降低社會對法律法規的依賴性,從而降低社會成本。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人際信任發展的關鍵階段。市場經濟和網絡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社會信任水平下降,而大學生正是接觸網絡以及初步探索社會的群體,受到不小的影響。近年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研究相繼展開,本文將對其研究概述和測量工具進行討論。
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普遍偏低,具有差序格局的特點。國內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大學生的信任水平較低,他們盡管在主動信任他人上并不容易,然而這些大學生并非絕對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現為會積極回饋來自他人主動傳來的信任信號,即使會損傷自身利益,仍要回報對方的信任[1]。中國社會文化一向講究人情,大學生受其影響,導致人際信任具有差序格局即面對陌生人,若其受你信任的人相信,那么你也會相信他的一種現象。
1、人口學變量
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水平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已有研究表明,信任半徑上女性比男性低,但信任水平上女性較男性高。男性社交面通常比女性廣泛,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更多,人際交往更復雜。女性更追求人際交往中的親密感,具有感性、直覺的思維特點,而男性注重的是人際交往中獨立性的保持,具有理性的思維特點,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男女性的信任水平[2]。但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的信任水平高于女性。
不同年級大學生人際信任度不同,大學生人際信任度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大一學生剛剛步入大學,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且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彼此差異極大,不能很好的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信任度普遍較低。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與同學之間的磨合以及自我的發展,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逐漸提高。田可新等人研究表明在人際信任各維度的測量值上大一學生顯著低于高年級,但其人際關系緊張的發生頻率和人際關系因子分明顯高于高年級[3]。
生源地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度也存在影響,來自城市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普遍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而言,學習環境和人際交往對象變化更大。雖然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不斷推進,網絡逐漸普及到農村,但城鄉差距仍大,農村大學生在入大學前接觸到的社會資源沒有城市的大學生豐富。農村學生較城市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感,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人際信任水平普遍較低。
2、家庭教育風格
家庭教育風格與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相關。家庭教育風格是撫養者各種教育手段的特征概括,是教育過程中撫養者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行動方式[4],個體處理事情方式及人際關系處理常常是家庭的投射,家庭教育風格對個體的人際交往影響極大。正向的家庭教育風格與人際信任度是正相關關系,而負向的家庭教育風格與人際信任度呈負相關[5]。個體發展完善的人格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離不開正向的家庭教養方式所營造出的包容、溫馨的家庭氛圍。
3、個人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中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征,包括知、情、意,與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相關。已有研究中,部分探討了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相關因素,其中涉及的個人心理特征有交往焦慮、自我和諧、羞怯、心理健康。大學生人際信任與自我和諧呈明顯正相關,自我和諧程度低的學生人際信任也較差,人際信任程度低的學生其自我和諧程度也較低,其中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對人際信任的影響較大[6]。大學生人際信任與羞怯呈顯著負相關,羞怯程度越低,人際信任水平越高。
Rotter JB于1967年編制了人際信任量表,以測量個體對他人的言行、允諾等可靠性的預期值,被相關研究廣泛運用。該量表共計25個項目,從不同境地、不同的社會角色等角度測查,采用李克特五點自評量表評分法,從“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別評定為1~5分[7]。量表總分從25到125分,人際信任度隨分數的增加而增加,施測時長限制在10~15分鐘。量表從兩個維度進行測查,一是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人倫信任,二是對社會制度和政治的契約信任。量表內部一致信度為0.79,分半信度為0.76,重測信度為0.68。
在以往研究中,常與信賴他人量表、容納他人量表一起使用[8]。該量表源于人性的哲學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是Wrights-man對其進行修訂簡化后具有20個項目的量表。該量表有“人性本善”正因子和“認為人幾乎都是不善良的”負因子兩個因子,采用的是6點對稱評分法,按照+3(完全同意)到-3(完全不同意)評分,旨在測試受試者對別人的言行模式的判斷。該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和內部一致性,其克倫巴赫α信度系數為0.766。
該量表由呂勇等人于2013年編制,包含內信任和外信任兩個因素,總問卷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759,可以作為穩定的測量特殊信任的工具。
近15年國內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相關研究廣泛開展,在其影響機制上存在爭議。如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存在性別差異,但部分認為男性信任水平高于女性而部分反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大一學生信任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年級,但對高年級的比較卻未被討論。目前我國在人際信任方面展開的研究多采用國外量表,存在一定的誤差,而呂勇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內-外信任問卷,強調內、外信任對比[9],因此可以基于已有量表編制出適合我國的人際關系量表。目前已經開展了較多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方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但并未運用于實際且未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在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方面可以進行深入研究,并探討如何有效運用到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