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衛/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的文學經典,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詩歌中所描述的對象種類豐富,內涵深厚,其中,對鳥類形象的描寫更是大量存在,對這類名物的研究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表象,這樣也從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詩經》的研究視角?!皥D騰”(totem)一詞原是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意思是“我的親屬”。所謂圖騰,就是原是社會時期人所崇拜的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其中動物是最早的圖騰。其中,鳥類作為人類對自然界的原始認知與探索的對象,在圖騰崇拜文化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旨在通過對《詩經》中常見的鳥類意象進行文化闡釋,探討我國遠古時期的鳥圖騰文化。
“意象”一詞,最初是“意”和“象”,可追溯到《周易· 系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不可見乎?世故圣人立象以盡意……”。而“意象”的出現最早追溯到漢代王充的《論衡· 亂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闡釋的“意象”指的是具有作家生活中深切感受和感動的藝術想象之產物,與作者感情色彩、形象思維息息相關的特定的事物。隨著理論探討不斷深化,“意象”的引申意義越來越廣泛,現如今成為審美意象的代稱。根據艾布拉姆斯的定義,“意象”用于表現詩歌或其他文學作品中所有客體和感官直覺的屬性。美國意象派詩歌先驅龐德認為詩歌以意象為承載,建構出恰當的核心,以此抓住讀者。意象有其復雜性和抽象性。一個意象往往能探討出豐富的內涵意義。
《詩經》是典型的中國古典詩歌,其包含自然、人文等多種意象,體現了遠古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這些意象當中,以鳥意象最為人們所熟知,許多專家學者熱衷于以此作為他們的研究課題。遠古時期的人們,動物是人們最早的圖騰崇拜對象。徐中舒先生將中國歷史上的圖騰歸為四類,其中鳥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娊洝分杏写罅筷P于鳥的描寫,筆者現將其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中常見的鳥類,如燕、雁、鵲等,一類是“神鳥”,如鳳、玄鳥等?,F舉例如下:
(1)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頡之頏之;燕燕于飛,下上其音?!囤L·燕燕》
(2)雁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囤L· 匏有苦葉》鴻雁于飛,肅肅其羽?!缎⊙拧櫻恪?/p>
(3)鵲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秶L·召南·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憂心忉忉?!蛾愶L·防有鵲巢》
(4)鳳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洞笱拧ぞ戆ⅰ?/p>
(5)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頌·玄鳥》
這些例子是眾多詩章中的一小部分,從中不難看出遠古人們對原始圖騰的崇拜之情。鳥類作為人類原始圖騰崇拜的對象,其也是原始人類傳情達意的媒介。隨著對環境的觀察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人們對鳥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因此逐漸以鳥的特性來象征人類世界,表達情感?!渡添灐?玄鳥》是一首祭祀詩,描寫了始祖誕生、成湯建國開疆拓土的工業,先民希望通過對祖先的懷念使部落人民團結一致,發展壯大,并且有大量的歷史史料文獻說明商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族?!囤L· 燕燕》用“燕燕于飛”起興,趙沛霖先生認為:“‘燕燕于飛’是一首以圖騰崇拜為背景的原始詩歌。通過詠唱圖騰崇拜對象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向往?!饼埡网P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兩個經典的圖騰形象,鳳是綜合多種鳥類的特征的賦予靈氣和美德的“靈鳥”,被譽為百鳥之王,是吉祥之鳥,鳳凰的出現意味著天下的安定,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筆者認為還有許多鳥類被賦予愛情和婚姻的文化內涵,甚至成為愛情的象征。如“雁”,古代有“奠雁禮”,許多文獻均有記載,因為雁是典型的候鳥,象征婚姻的不違其時,因此也被稱為“知時鳥”。而燕子經常出雙入對,對配偶十分忠誠,被古人視為貞鳥,還是人類愛情的使者。鵲又被成為喜鵲,有著吉祥、喜慶的內涵?;榧抟馕缎录彝サ拈_始,鵲巢因此成為家庭的象征。
中國遠古時期便對人類美好愛情有著至高的追求和贊頌,直至今日,中國仍將諸如喜鵲、鴛鴦等鳥類作為謳歌愛情的真摯、忠誠與和諧的載體?!蛾P雎》作為《詩經》的首篇,其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备羌矣鲬魰?,千古流傳。遠古時期的人們表達思慕之情隱晦而美好,選取的鳥類意象也是忠貞不渝。高亨在他的《詩經今注》中描述了雎鳩這種水鳥:“雎鳩,一種水鳥名,即魚鷹,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稱為貞鳥。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也對《詩經》情有獨鐘,在其《詩經通義》中對“關關雎鳩”這一句進行了解讀:“雌雄情意專一”、“尤篤于伉儷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借助“雎鳩”這種對伴侶忠貞不二的鳥類,描繪男女之間琴瑟和諧的美好畫面,表達對忠誠愛情的追求和贊美。除了雎鳩,《詩經》中被賦予美好愛情象征的鳥意象還有鴛鴦。如《小雅· 鴛鴦》中的“鴛鴦于飛,畢之羅之”“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學者程俊英先生認為這首詩描述了貴族婚禮的喜慶場面。
古人對鳥的觀察細致入微,才能在詩歌中借助鳥的不同特點傳達不同感情。除了上文提到的鳥類的固定配偶這一特點,《詩經》中還描述了許多有關鳥類繁衍的習性特點,借此傳達古人對生命不息的贊美以及對繁衍后世的重視。而這一種特點也傳承千年,至今,中國還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俗語,由此體現出中國對生命和子嗣繁衍這種文化傳承的看重。如《詩經·秦風· 黃鳥》中的“交交黃鳥, 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憟。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 人百其身!”描述的是秦國前期的統治者以活人作為殉葬品的時代背景,借助“黃鳥”即幼小的鳥,來控訴摧殘生命的統治者,表達對無辜生命的痛惜與哀憐。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文以《詩經》中常見的鳥意象作為出發點,拓寬了《詩經》研究得局限性,擴大了研究得視角,探討了鳥身上積淀的圖騰文化內涵,反映了遠古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