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瑤/廣西師范大學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是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都因為日益復雜的環境而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更嚴重者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盡管,不少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紛紛采取了有效手段,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但收效甚微。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讓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好、講好“紅色故事”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1926年,中共桂林第一個支部建立,桂林紅色文化開始萌芽,1949年11月22日,桂林得到解放。經歷了23年革命之久的桂林,給桂林留下了許多的寶貴財富,構成了桂林燦爛的紅色文化資源庫。在桂林歷經的紅色革命事件之中,需要重點提到紅軍長征。在紅軍長征史上,三次過桂北,先后停留了33天,是紅軍生死存亡的歷史轉折點。途徑桂林的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是召開了紅七軍前委會議,這是一次在紅軍長征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湘江戰役,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并打破了國民黨妄圖將紅軍殲滅于湘江東岸的企圖。紅軍長征過桂北,途徑了現在的灌陽縣、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龍勝縣,行程290 多公里,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和人文資料,這些資源都是革命前輩留給桂林寶貴的、不可復制的紅色文化遺產,更是新時期弘揚先進文化,對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信念理想教育,增強桂林城市文化內涵的物質和精神載體。
紅軍長征過桂北,留下的紅色資源,為人民緬懷先烈提供了載體,同時也能為桂林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
紅色文化資源憑借著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使其能夠成為優質教育資源,與此同時,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勇于拼搏、頑強奮斗等紅色基因正是當下青年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動力。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之情,便能夠使愛國主義精神在他們心中牢牢扎根。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革命烈士,為了反抗階級壓迫、抵御外來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向大家詮釋了愛國主義。紅色文化要充分發揮其精神內核的影響力,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當代大學生發展成為擁有堅定的愛國主義意志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
“理想信念是主體對客體持久穩定的確信心態和價值認同,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深層凝聚,從本質上反映人的思想意識、精神面貌、價值追求” 。當代大學生盡管大部分已經成年,其三觀卻還未定型,他們思維活躍、想法獨特,極易受到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的影響,還沒有能夠正確辨別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環節,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當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我們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從中國革命多年的斗爭史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正是因為有軍民一心的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夠在如此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取得勝利。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內容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素材,能夠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且堅定的理想信念提供典型范例。
一個人擁有健全良好的心態能夠幫助其健康成長。當代大學生大多為95 后,父母盡可能的為他們提供相對優越的成長環境,受到的磨難教育太少,一點挫折就有可能將其摧毀。除此以外,在面對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價值觀念方面的急劇變化時很容易迷失自己。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擁有健全的良好心態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盡管紅色文化均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離當代大學生比較久遠,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理性平和等精神足以讓其穿過時空的距離,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其特有的價值。
高校輔導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紅色文化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并且應該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講好桂林“紅色故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高校輔導員想要桂林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講好桂林“紅色故事”,進而發揮其特有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必須深入挖掘桂林的紅色文化所包含的內涵,如發生在桂林的革命事件的時間、起因、經過、影響以及每件革命事件背后所蘊含的革命精神等。對于這些信息都必須吃透、吃準。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將桂林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衡量當代大學生的一項重要指標。理論聯系實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將自己的所見所感互相交流,體驗后進行心得體會的反饋,才能夠培養起學生善于觀察、總結的能力,進而提高其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在寓教于樂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增加師生互動以及誘導啟發,幫助當代大學生學會思維轉換、道德意識提升。
相比較通過輔導員一次又一次召開主題班會而言,文化氛圍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發揮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加的明顯。倘若學生能夠每天置身于濃郁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之中,自然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紅色文化的精神熏陶。因此,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起身邊可以利用的宣傳陣地,如學院走廊、宣傳展板等,將桂林紅色革命中的先進事跡以及精神價值作為宣傳內容,營造出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讓當代大學生能夠時時刻刻暢游在這邊紅色海洋之中。
互聯網作為當代大學生接觸大千世界的最主要方式,憑借著其快速、資源豐富等特點贏得了當代大學生的青睞。因此,桂林高校輔導員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講好“紅色故事”,利用網絡教育來搭建紅色平臺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辦紅色文化教育網站。紅色網站是紅色文化與現代媒體相結合的產物,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擁有一個新的發展點,更能夠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另外,還可以建立紅色文化媒體平臺,如創建校園紅色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定期推送一些與桂林緊密相關的紅色人物故事、紅色遺址(遺跡)等內容,觸動當代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興趣點。
注釋:
①馬靜.紅色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