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要想說好普通話,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普通話,即明確什么是普通話。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 hua)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語。普通話的定義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進行定義的,這三個方面一經確定就出現了許多地方音、方言詞匯、方言語法,而要分析貴州人說好普通話的難點,也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貴州話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貴州省內少數民族眾多,各個地方的方言其實很復雜,如是要定義一個“貴州話”的概念是沒有的。而一般來說,貴州話是以省會貴陽的方言為代表來看的。貴州話是屬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與四川、重慶方言相似,由方言區來看是北方方言區,其發展趨勢是隨著西南官話的發展特點發展的。它并沒有受到方言危機,相反,由于它與普通話的語法系統具有極大相似性,得到了與普通話的共同發展。本文將從貴州方言的語音發聲、詞匯選擇、語流音變等方面來解析貴州人提升普通話水平的難點。
在音節構成上,二者并無大的差異,最大的難點應是在聲母、韻母的實際發音上,這類發音的音變并不是音位變體,而是另一套約定俗成的語音系統。普通話中平翹舌(z/zh、c/ch、s/sh)、鼻邊音(n/l)、前后鼻(n/ng)的三個特征發音即成為了貴州人說好普通話的“三道坎兒”。
“第一道坎兒”是在平翹舌音當中,普通話中舌尖上翹輕抵硬腭前端發音的舌尖后音(翹舌音)在貴州話中即一律發為舌面放平舌尖輕抵上齒齦的舌尖前音(平舌音),即平翹舌zzh、cch、ssh 不分,改讀平舌(威寧有記翹舌的)。
“第二道坎兒”是在鼻邊音當中,普通話中舌尖上貼上齒齦發音的舌尖中音n 與舌尖輕抵上齒齦發音的舌尖中音l 無意識上的區分,即鼻邊音區分困難,邊鼻音nl 自成一派。舌頭發邊音l,卻又受云南話鼻音化的影響,部分細音在讀變音時,鼻音同時發聲。洪音則是純粹的l。這二者的區別當地人無意識上的區分。
“第三道坎兒”是在前后鼻音當中,普通話中音節末尾舌尖上貼上齒齦歸音的前鼻音素n 與舌根軟腭成阻在音節末尾歸音的后鼻音素ng 在貴州話中一律改為發前鼻音n,即前后鼻韻n g 不分,改讀前鼻韻(anang 絕大多地方是分的很清楚的)。而在發前鼻音n 的時候元音韻母也會受到影響而鼻化或者過早鼻化。
這三道坎兒會使貴州人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出現辨音困難的問題,體現在:不知道哪些字讀平舌,哪些字讀翹舌、在發出錯誤讀音時不能及時意識到、由語言習慣影響出現矯枉過正或翹音過翹的現象等方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由世代語言習慣留下來的語音現象,雖然在生活中確實仍在使用和高頻率出現,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人們在意識上已經能夠區分和辨別,只是在實際口語表達中無法熟練地掌握。如:遇到u 時w 發國際音標的/v/音、遇到[u]時[h]發[f]音。這些語音習慣不會造成貴州人意識上的h、f 不分,只是在實際的口語表達中會造成口語中的h、f 不分,稍加訓練可以克服。在語音發音方面,對于貴州人想要達到二甲水平的普通話,最重要的是克服上述的“三道坎兒”。
除了聲母之外,在韻母發音方面也具有部分難點。在發撮口呼韻母時,由于貴州話中,部分方言會直接用i 或者u代替,所以會導致這部分方言地區的人們在說普通話時撮口呼沒有力度、不集中,聽感上像另一音位的情況。而在其他的韻母音位變體中,舌位滑動變化的不精準也是其中一個需要注意的難點。由于方言習慣,部分地區a 音偏癟、靠前造成ang、ao 等靠后的a 音不飽滿在聽感上被斷為缺陷,但這一點是針對于需要掌握一級普通話的播音員主持人提出的較嚴格要求。
在聲調方面,普通話的聲調有四類即“陰陽上去”,用五度標記法將調值標為“55、35、214、51”。根據西南官話的聲調規律,貴州話中的聲調規律也可以大致的看為順序變化,即把普通話的1、2、3、4 聲按1、3、4、2 聲來讀。除了部分保留入聲的地方,如都勻、黎平、丹寨、麻江等地區有5 個類型的聲調和調值,其余大部分地區,如省會貴陽市區,這兒的入聲已歸派到陽平,僅四個聲調和調值。貴陽話聽起來和普通話不同的地方,不過是把普通話的二聲讀得類似三聲,但是沒有轉彎,后面轉彎的部分被省略了,類似211 的調值類型;三聲讀得類似四聲,但并不完全類似;四聲讀得像二聲,但調值相對普通話的陽平較低。一聲基本不變,只是沒普通話中發音那么重,在部分詞語或某些詞語的部分具體語境中,讀音調值也會相對較低。其中,部分讀去聲的字(第四聲字)改為陽平,極個別改為陰平。
由于貴州話的語音發音與普通話的發音并無過大的差距,幾乎是和普通話發音規則一致,所以會使很多使用方言多年的人分不清到底哪些詞匯是普通話,哪些詞匯是方言詞匯,再加之網絡發達,自媒體平臺小視頻火熱,網絡上的“塑料普通話”魚龍混雜,對此詞匯混淆現象更是加重一層。
部分貴州人在實際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會遇到發音近乎標準,但是口語表達時、朗讀時卻顯得生硬,沒有普通話抑揚頓挫、高低轉降的音律美感。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語流音變”,在語流中,由于受到相鄰音節的相鄰音素的影響,一些音節中的聲母、韻母或聲調會發生語音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語流音變。
在這當中涉及到輕聲、兒化韻、語氣詞“啊”的變音、上聲變調、詞語輕重音格式等等語流中的音變現象,也正是這些音變現象,促進了普通話口語流暢自如、抑揚頓挫的自然美感。兒化韻在部分方言中會被常使用,所以這并不是最大的難點,最大的難點應該在輕聲和詞語輕重音格式兩方面。
在詞語輕重音格式方面,由于南方地區,大部分的人語言習慣是將重點放在前面說,于是就出現了一些倒裝語句的現象,而在詞語的輕重音格式中體現出來的就是將“中重”格式的詞語讀成“重中”或“重次輕”格式,如是聽起來就是“拖腔甩調”的感覺,不利索,不干凈。
而在輕聲方面,在南方地區,并不是沒有輕聲詞匯,而是將輕聲發實了,于是聽起來就是沒有輕聲,而在方言詞匯中,許多的輕聲詞匯會被疊字詞或其他的詞匯代替,如:“孩子”被“小孩兒”代替。對于一些北方話中約定俗成的必讀輕聲詞,在南方卻是一律讀實聲。如是以來,在貴州人學習普通話中,輕聲將成為能否說出輕盈流暢自如的普通話的關鍵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貴州人乃至南方人,應該多多積累必讀輕聲詞和掌握輕聲讀法規律與詞匯規律。
如之前所說,包括貴州人在內的南方人習慣將重點放在前面說出來,將人物、地點、時間等輔助因素放在語句后面補充,如:吃飯了嗎你昨天晚上?這樣的語句即為語序混亂,是普通話中的病句,但是在方言環境中并不會被指出錯誤,所以,這類的“倒裝語序”會成為普通話口語表達中的一個難點,雖然不至于聽不懂或者聽不明白,但這畢竟是語法錯誤,是不規范的,實在不能說是規范的、標準的普通話。
貴州人要想說好普通話,前路必定是漫漫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困難點提出此幾點,但應遠不止,但是學習一門語言,離不開的就是多說、多看、多積累三個步驟,持之以恒的堅持,總有一天會成功。話說回來,廣大貴州同仁也不必過于恐懼學習普通話,說到底,貴州話也還是北方方言區,在大部分方面還是與普通話相近的,需要克服的難題是有限的,克服后的收獲與進步是無限的,只要持之以恒,不驕不躁,每一個貴州人都能在普通話的天空里展翅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