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聯 唐久樂/湖南工業大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科技的高速更新,未來國力的競爭就是科技創新的競爭。培養創新人才不再是大學的應景之需,而是大學的發展的內在需求,大學的創新需求與國家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近年來,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理性的探索,給予了政策和平臺的支持,但對促進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行為等方面收效甚微。因此,思考何為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力,構建基于大學精神下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對于重塑大學精神,培養大學創新人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看看,何為大學精神呢?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大學精神是大學精神風貌、學術特征、社會魅力的集中反映,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精髓與核心,是大學辦學的理念和價值追求下形成的精神品質,它貫穿于大學發展過程始終。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展現了大學特有的特質、風格和品味,是引導大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目標,體現了大學的辦學傳統和文化內涵,是大學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綜合反映,是高校人才培養和自身發展中的源泉和動力。
其次,何為創新人才呢?創新人才,就是在進行創新活動中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通常表現出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集中、想象力豐富以及富于冒險精神等特征。創新是大學命題中的應有之意,而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其中的核心。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縱觀中外大學教育成功的經驗,這個“環境”所包括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最為重要的應是彰顯大學靈魂、體現大學本質之所在的大學精神。
由此可見,創新是大學精神的核心價值,思考和重塑大學精神的本真,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因此,開啟大學精神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而不只是把創新人才培養視為教學整體中的某一個內容或條件而存在,需要將其與大學精神一起提升到理念的高度并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體系進行研究。不僅如此,還需要人們對現實中有關大學精神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缺失問題(其癥候、根源、后果等)進行較為深入而實際的考察,為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路徑。
理性是最完全的認識能力,是認識的最高階段,只有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才能全面、具體而深刻地把握事物。重新審視當今大學辦學理念、教育作用和文化環境的非理性狀態,進而提出大學向科學理性的組織回歸。
大學是應該受人們尊重的,因為,那里是人們“心中的圣殿”,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圣地,那里把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視為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里是師生沉浸于追求真知和點亮自己及他人心智為使命的教育組織,那里是人們寄望于美學、詩歌、藝術擔當起人類精神關懷的支撐體。這些屬性決定了大學不是以權力架構為核心的組織。但是,當前,一部分大學已偏離了育人的屬性,大學里的官僚政績性、行政支配學術性、經濟利益的急功性等等,引發了大學的官場化、商場化。這樣,大學對政績、權利及利益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大學育人的興趣。如果大學遠離了應該堅守的道德和使命,根本就無法擔負起引領人類走向文明和社會走向進步的責任,更不能培養出超越功利的具有理想、有激情、有創造力,并對社會和人類負責的高尚人才。教育也不再是“使之為人”的教育,而是“使之為物”的非理性教育。那又怎能視創新是大學命題中的應有之意呢?而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大學精神內核的體現。
法國偉大作家雨果說:“精神像乳汁一樣可以養育人,智慧便是一只乳房”,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是用精神點燃學生的心智,給予學生力量學會自我教育。在現代技術為中心的社會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越來越程序化,教師按程序化完成課本內容,學生按程序化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似乎成為一條流水線,產品制造在規定動作中完成。由于產品生產追求量化和程序化,教學成為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授受過程,這種現象從小學教育開始至到大學結束,十幾年的教育足以讓學生養成以聽為主的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會變成接受、聽從,出現思維的局限性和行為的惰性。教育本應給予的生命的好奇和激情在機械的傳教式教學中消失殆盡。再加上目前許多大學重視學術成果遠于教學,學術是教學的支撐和延展,沒有學術的支撐教學難以為繼。但是,如果一所大學視學術成績優作為“量化績效評價唯一標準”,教師會把研究視為機會,教學視為負擔,教學就會簡單地成為單向的“授業”即知識授受的過程,而忘卻了“傳道”即人生引導的過程,那么學生的生生不息和健康成長的生命源泉和活力就會被忽視。因而,由于功利化教育使得大學精神塑造和創新人才培養兩者出現主、客體倒置,大學難于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人才,創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體系也是非理性的。
大學文化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身份,是大學的靈魂,這種文化推崇的是自由、科學和民主。但由于部分學校文化的非理性,學校注重的是學校規模、學生數量、校園面積,教師注重的是寫了多少篇論文、申報了多少項課題。學校和老師游走在各種數字的完成與擁有中,這些數字后面呈現的是效用性和功利性。如果大學過于追求市場利益和政治利益而輕視文化建設的傾向,大學本應負有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的職能就會缺失,大學就會因為過于功利而失之文化的厚重,進而失之人們對它的尊重和崇敬。大學之所以能恒久地存在,就是因為大學一直還是、也永遠是青年人的文化教堂,那里有彰顯大學靈魂、體現大學本質之所在的大學精神。大學的成長和成熟,來源于大學內在文化精神的培養和養成,而非迎合與取巧于外部社會的實用性并運用之。
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擁有精神追求。大學是個神奇的組織,經歷千年歷史的滄桑而不朽;大學何以一直保持著它對人們的吸引力,因為這里教人“應該怎樣思考”,而不是“應該思考什么”。英國著名學者哈羅德·珀金曾經從歷史的角度對大學的發展歷程進行考察,他認為:人們應該從“大學的希望、抱負和價值”去“真正理解大學”的價值所在。19 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創新是大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和大學精神的價值追求”。20 世紀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托加則強調,“在大學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體系,樹立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大學的一項凌駕于其他之上的基本功能,大學應該把教育者培養成具有‘人的精神’的人”。近百年來,中國經歷了的重大的社會變革,大學精神也隨著社會的變革形成并發展演變。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應“學術自由、兼容并包。”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大學應有崇尚學術卓越的精神。”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大學應該在精神層面上回歸大學本身的高尚”。縱觀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大學精神是大學的價值取向,是對大學行為的基本信念、態度和準則。大學精神最重要之處,它還是時代精神的代言。改革開放以來,大學走向社會,積極與地方經濟合作,合力開發創新項目,許多學校還建立了產業基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實踐,創新教育不但引發了現代大學的創業變革現象,還反映了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應當更加明確地成為現代大學運行和建設中的內涵和動力。
大學教育作用是什么?擁有精神力量。在大學里,學生是一群已走向成熟和獨立的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可以對話的關系、一種反思性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相反,教師要求學生延緩對那一種權威的不信任,并樂于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與學生一起共同反思每個人所獲得的心照不宜的理解。”因而,只老師和學生在經驗和精神的獲得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才能珍視到學生激情、勇氣、聰慧和創意。只有在師生共同獲得經驗與精神的成長教育過程中,教師才能珍視學生所持有的激情、無畏和創意,并從學生身上照見自己當年的風華,從而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實現知識的創新和教育的創新。其實,老師在教育中不只是傳授解決問題的技能,而是傳遞和喚醒一種精神力量,那本來屬于個人的力量,使生命價值得以實現。所以,大學教育的作用首先應成為師生獨立精神、思想自由的保障,它才能給大學帶來勃勃生機,教師才得以實現心態的開放、創造性的張揚;學生才能獲得自我實現的欲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師生共同激活被體制化與習慣化造就的教育之平庸狀態,煥發教育以及教育中人的生命活力。
大學的文化環境是什么?擁有精神敞亮。世界的創造源于人的感悟,置身自然、領悟自然之道才會獲得瞬間的開悟和精神的敞亮。感性而為是“道”的幸福。感性體現了一種人性化的自然屬性和法則。人的自然屬性源于保障人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強調人的自然屬性,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讓學生懂得敬畏和尊重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懂得人與周圍世界的生命關聯。特別是在今天,一場疫情讓所有人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更加深刻地明白人類需要克服以“我”為中心的狹隘主義人性觀,懂得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愛、合作和包容,才能發現和成就自我,成就彼此。所以,大學需要開啟感性的維護,促成師生的自然自我。如果大學呈現“師生老幼,休戚相關,苦樂與共”的情景,尊崇的是自由、科學、民主的文化環境,教師和學生才能沉潛把玩知識的樂趣、獲得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生才能有獨立思考和敢于提出質疑的勇氣,才能從大學及教師那里獲得應有的學術精神。有人說:“每當步入著名學府,總能感到校園里有種奔涌的、富有生命的東西在撞擊你的心靈,它使你感動、興奮、激越、升騰”,這種東西不是其他,就是大學特有的無形之精神文化。人們可以感覺到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大學精神是人才終身成就的發源地,對人的一生起著熏陶作用。文化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身份,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恒久性在于大學有著創造文化、傳播文化的魅力,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