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姿/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弗洛伊德與榮格,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與追隨者,兩人曾一度親密合作、互引知己。然而,隨著彼此理論觀點分歧的產生與增大,交往和合作日益艱難,最終,不得不以分道揚鑣收場。在精神分析恢弘的理論大廈中,兩人意見相左的地方不少,本文擬以兩者對潛意識的態度分歧加以論述。
眾所周知,弗洛伊德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先河,同時,潛意識概念也成為弗氏精神分析學的柱石與基礎。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處于心理結構的深層,它容納的是許多不被社會接受的個人原始沖動、本能、欲望及各種創傷事件。由于不被社會文化、風俗習慣、道德法律所接受,因而引起心靈深處的極度不安。
意識是潛意識派生而來,是一種使潛意識適應外部世界的工具。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被壓抑的潛意識,性本能沖動作為被壓抑的主要內容,也正是精神分析所要向人類意識化解的主要能量。心理醫生的職責就是把潛意識的內容輸入到患者的意識,向他解析其強迫、恐懼、焦慮的真實原因,使潛意識意識化,從而消除他的神經癥性癥狀。弗洛伊德認為:“使潛意識成為意識,我們才能知道潛意識”,從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這樣看來,弗洛伊德著重強調對潛意識內容進行分析、揭露,使其不再被壓抑,從而成為可以意識到的東西。當潛意識轉變為意識,患者的癥狀就能得到控制、消除。這就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分析說。
在榮格看來,潛意識作為黑夜心理王國中的神秘信息,在個體清醒狀態的內外均起作用。病人的正常生活之所以受干擾,表現出癥狀,是由于他沒有有意識地去感受潛意識的作用。因而,在進行心理分析治療疾病時,必須全面且有意識地吸收潛意識內容。這里的“吸收”,是指意識與潛意識內容的相互滲透,而不是像通常所理解的那樣,由意識對潛意識內容進行單方面的評價、解釋和變形。當意識與潛意識的內容相互滲透,意識吸收潛意識的內容時,癥狀就能消除,人格就會趨向于和諧狀態。
榮格認為弗洛伊德貶斥潛意識為“幼兒期的、變態的、犯罪”的觀點是錯誤的。“潛意識并非惡魔般的怪物,而是一種自然的東西。從道德意義、審美趣味和知識判斷上講,它完全是中性的。”榮格認為只有當人們的意識歪曲、誤解、壓抑潛意識時,它才會表現出危險來。如果使意識與潛意識彼此流動、相互滲透,病人開始理解接納并吸收那些潛意識內容,來自潛意識方面的危險就會減弱。隨著吸收過程的繼續,人格的不和諧狀態也就隨著結束。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是補償性的。盡管補償可采取在想象中愿望滿足的形式,但它通常表現為某種真實性。我們越試圖壓抑它,它就越驚人地真實。就如我們不能壓抑口渴的感覺而克服口渴一樣。潛意識本身并不包藏爆炸性的材料,但由于封閉自足或怯懦膽小的意識的壓抑,它可能變成爆炸性的。如果取得意識人格的積極配合,潛意識不但不會有危險性,還將更具智慧和洞察力,其補償將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就是榮格的“潛意識吸收理論”。
弗洛伊德與榮格各自通過大量臨床個案的治療實踐,形成了對待精神世界里潛意識的不同態度。前者主張對潛意識進行分析,使潛意識意識化;后者力推對潛意識進行吸收,保持意識與潛意識內容的相互滲透和平衡。兩人的態度分歧是由他們在方法論和世界觀方面的差異造成。
在方法論上,弗洛伊德采用“還原簡化法”,粗糙對待潛意識,只從客觀層面對潛意識材料做機械決定論、泛性論的分析和解釋。這樣一來,即使精神分析初期有作用,但也可能歪曲精神現象的本質,使其單一化,最終陷入主觀武斷的境地。
榮格則拋棄弗洛伊德的“還原簡化法”,提出“綜合建構”的概念。他力圖從潛意識材料的一切方面去解釋,將其中有建設性意義的東西,納入意識之中,順應意識人格的自然趨勢,走向對健康人格的建構。榮格堅持心理治療的目標是發展病人的創造性潛能及完整人格。因而,應該更加“完整”和“統一”地去理解人的精神。通過意識對潛意識內容的吸納,使原本彼此對立沖突的心理內容處于有機統一狀態,實現精神整合。
在世界觀方面,弗洛伊德是徹底的理性主義者,認為理性的意識必須支配非理性的潛意識力量。榮格對理性精神充滿抱怨并心存恐懼,他提出生活的目標是精神的和諧,個人必須了解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進而達到自身的完美協調。正如弗洛姆曾分析兩者對潛意識的迥異態度時所說:“弗洛伊德是個理性主義者,他了解潛意識是因為他要控制和征服潛意識,相反,榮格屬于浪漫主義的、反理性主義的傳統。他懷疑理性和理智,代表著非理性的潛意識對他來說是智慧的最深根源。在他看來,分析治療的功能是幫助病人接觸這種非理性的智慧根源,并從這種接觸中受益。榮格對潛意識感興趣是取一種浪漫主義的贊頌態度。弗洛伊德的興趣,則是取理性主義的批判態度。”
由此看來,正是兩人在所采納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上的差異,決定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對待潛意識的不同態度。弗洛伊德主張對潛意識進行分析,榮格力推對潛意識進行吸收。究竟應分析還是吸收潛意識內容呢?筆者認為,在心理治療初期,應堅持對潛意識內容進行分析、闡釋,使隱抑的潛意識意圖被意識,以緩和心理狀態。隨著治療逐步推向以構建和諧人格、實現精神整合為治療目標時,則必須借助對潛意識內容的吸收,使個體了解、認同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最終達到人格的完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