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濤/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于巴蜀文化比較的論文,常引《華陽國志》[1]。“巴有將,蜀有相”之語,實際“常璩”是特指巴西郡武將。這些論文中,安勇比較了巴蜀民風之別,并從地理歷史等多方面論述[2]。王元林認為巴蜀之別是行政區劃上川渝分立的重要原因[3]。李桂芳認為“巴有將,蜀有相”是常璩對巴蜀人才不同特征的概括[4]。他們的研究已較詳,但仍有待補正。這些文章有一預設前提,即以巴蜀劃分整個四川地理、政治與文化,并認為蜀文弱不武,巴蠻勇不文,見其異但簡單二元化。巴蜀只是對這一地區的概括性區別。巴地范圍是四川長江干流區與嘉陵江、渠江流域。興平元年巴郡分為巴郡、永寧、固陵三郡。建安六年分別改為改為巴西,巴郡,巴東,是有三巴。三巴之分也體現了巴地的具體情況。王文僅以重慶為巴之代表是不完整的。三文認為此語是常璩巴蜀比較的總結概括,考之文本則另有發現。
常璩此言并非出現在《巴志》或《蜀志》的總敘中,也沒有在巴郡一條下,而是在巴西郡下:“馬德信、王子均、勾孝興、張伯岐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稱美荊楚。乃先漢以來,馮車騎、范鎮南皆植斯鄉,故曰“巴有將,蜀有相”也”。在歷數蜀漢巴西諸將,追溯先漢以來的巴西大將后,常璩才作出“巴有將”的判斷。這是《華陽國志》“巴有將”出現的具體文本。雖然此語可能非常璩首言,似為時語,但時語當有具體對象,便是巴西郡。武風與“有將”有別。“武風”是一種人文風貌概括,“有將”則是一種社會現實。《華陽國志》中,勇武是巴地的民風特征,而有將則是常璩于巴西郡后的感慨。需要指出,巴西并非泛指,巴西郡立名之意即巴郡之西,但巴西郡實在巴東郡之西,巴郡之北。其名始于劉璋分三巴之名,下轄閬中、安漢、南充國等七縣。而西晉永嘉時在綿陽涪江東僑置巴西梓潼郡,后于此獨置巴西郡。可稱巴西的范圍便向西包含了綿陽。
廣袤的武風之鄉總有地出將,巴西是其代表。這是常璩所言巴西“冠冕三巴”之武功一面。《華陽國志》所言巴西諸將,在《三國志》[5]中,公衡,馬德信,王子均,張伯歧均有傳,即蜀書第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勾孝興則附傳于王平。這些人僅李恢與呂凱非巴西人。該傳皆是本土武將,若去李呂,則成巴將傳。考《三國志》立傳的巴地武將,皆自巴西。全書的本土武將初張翼外,均為巴西籍。則巴西武將是本土武將的代表。
巴西之所以于武可“冠冕三巴”成為本土武將主流,是多重因素作用。其一則歷史與區位,巴西郡毗鄰漢中,經漢中而可通關洛。巴蜀之中,巴西與秦漢中心相距最近。楚漢相爭時,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南鄰巴西。巴西人易直接參與開漢大業,代表如閬中范目。《華陽國志》載“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并“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范目是漢朝首位巴蜀人封侯者,巴西鄉民也因功免賦。其人:“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劉邦說:“此武王伐紂之歌也”。此舞一直流傳到作者寫作時代。在漢代,巴西人較多地參與到了時代風云之中。其二則地理環境。巴西郡地形豐富,在南部嘉陵江沿岸是平原。北是大巴山脈,東為巫山山系,東南為華鎣山脈。山區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奠定了巴人勇武善戰的民風。多樣的地理環境兼備各長。其三是民族雜融的影響。巴西多少數民族,如賨、苴等。且近關中,為中原移民入川的首站。民族雜居有利通兼諸長。其四是經濟與文化因素。其在三巴之中領先,與蜀相比也并非天壤。經濟文化支撐了巴西人的發展,讓其廣泛參與到蜀國鄉里選舉與軍政中。
論文每及巴蜀之別,常以為蜀文巴武。其實并非如此,《華陽國志》言“其人自先漢以來,傀偉倜儻,冠冕三巴。及郡分后,叔布、榮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學兼三才,或精秀奇逸;其次馬盛衡、承伯才藻清妙,龔德緒兄弟英氣曄然”。這實乃確言。叔布為漢末益州名儒。榮始即譙周之父,治《尚書》,兼諸經。周群善讖緯而舉茂才。程祁卓爾俊逸,與楊戲、楊汰和張表齊名。馬勛為別駕從事,馬齊為尚書,以才干顯。龔祿為越嶲太守,均載于《三國志》。又閬中姚伷,諸葛亮稱“并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入晉又有譙周陳壽,不需贅言,則巴西亦文化之鄉,于此冠冕三巴,望蜀項背。至于經濟,《巴志》載巴西“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渠江流域為苧麻主產區,嘉陵江流域為蠶絲主產區,果城南充有“絲綢之城”佳名,產量占全川一半,又為產鹽區,《華陽國志校注》引《蜀都賦》劉逵注曰“巴西充國縣有鹽井數十。”而鹽業于古代經濟而言是經濟命脈。
世論或以益州將領乏能,然評述其事跡,考量其所處歷史境遇,則并非如此。對蜀漢中后期軍事,《三國志》載“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跡。”三大軍區中,巴將居二。漢中是益州咽喉,蜀國最重要的軍區。楊洪曾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對歷代南方王朝,漢中都是軍防要地。陸游曾詩:“秋風逐虎花叱撥,夜雪射熊金仆姑。”王平長期鎮守漢中。有論文[6]以為他“戰績平平”,是無功之將。是為立論而脫離現實。王平成名于街亭之戰。戰前連諫馬謖,有謀略。戰敗后眾將皆散,唯王部不亂,見其軍威嚴肅。面對張郃大軍,使用空城計“鳴鼓自持”,魏軍疑有伏兵不進,得以收攏殘軍以還。戰后王平統五部兼當營事,拜討寇將軍,成為一顆將星。建興九年,諸葛亮圍祁山,王平領兵守南圍,獨當一面。張郃又攻王平,不克而退。將領的勝敗在于是否能完成軍事任務。在軍事“棋局”上,張郃兩敗于王平。魏延叛亂時王平又建平定之功。延熙六年起王平拜鎮北大將軍,獨鎮漢中到去世。七年,曹爽大軍十萬來攻,因兵少,諸將皆欲退守漢、樂,放敵入讓援軍去戰。王平則分析應堅守險要待援,最終破敵。王平聽讀史、漢,口授成書,論說有理,可謂有文,不是一般武將。蜀漢的漢中駐防相當不易,兵力最多不過兩萬。因為補給線過長又隔崇山,大軍常駐綿陽一帶,但王平依然以弱兵守關如鐵壁。《華陽國志》載“前有王、句,后有張、廖”。是其謂也。鎮南將軍馬忠成名于東援劉備,劉備以為“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面對南方動亂,其恩威并用,平叛復土,頗具政治智慧。南充張嶷,撫平南夷,開發越巂,土民追隨,政治之能亦強。或有言曰,益州本土將士都無心北伐,心向投降。這是不顧事實。姜維北伐時,張嶷患病拄杖,仍上書求參與北伐,終奮戰殉國,此僅一角。
概言之,巴西郡為核心的益州本土將領,作戰風格其一是謀略見長,常以弱兵力完成戰略任務。其二是穩扎穩打不冒進,因此成為軍隊錨石,能撫平叛亂。其三是文武兼備,有文官明決鎮靜之德,撫民治理之才。評價益州武將時,不可脫離時空情況。有直接以益州將領對比吳魏和東來之將。益州是一州,人口稀少,不能以一州對其余十二州。而入蜀者皆是劉備一路招攬的天下英才。且益州遠離后漢風起云涌的亂世中心,不能直接參與其中。尤其在時間上,亂世前期益州都沒能參與,要待魏蜀吳三家分立時。此時天下格局已經基本穩定,雖然處于三家分裂之局,但已是亂世后的高度局部統一。各國已結束王朝開辟階段,最重要的建功期已經過去。益州將領面對的正是這樣一個歷史形勢,故評價需是歷史地,全面地。巴西武德流傳后世。二十世紀的革命中,巴西誕生了多個根據地與多支紅軍,涌現出一批將帥,是共和國重要的軍政基礎。最著名者如朱德,開國大將羅瑞卿,開國上將張愛萍,西南軍政副主席王維舟等。于文也有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民主革命家張瀾,以及川北大學。上述也可證巴地并非有武無文,巴蜀比較可以較文武二元論進一步深刻。
常璩《華陽國志》之“巴有將,蜀有相”有其特定的書寫現實,指巴西郡武將。且此言不是常璩對巴蜀的概括總結,其文本的意指是偏重于“巴有將”。常璩未表達巴地勇武無文之意,援引時不宜賦此義。在巴蜀比較中,指異的同時不應忽視同。不宜徑以文武柔猛,先進落后比較巴蜀。需認識到巴亦有流名文教和經濟基礎。具體到三巴之組成可加深對巴地的認識。巴西郡武將是蜀漢軍防之柱石。其基礎在于巴西的歷史區位,地理環境與經濟文教。巴西武將善謀持穩,在蜀漢中后期戰爭中屢立功勛,且文武兼備,頗具治理才干。巴西武德也一直流傳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