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茹 陳昊宇/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至此志愿者服務被全國社區復制推廣。社區在國家行政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直接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作用于社區居民,可以讓所有居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高校青年志愿者代表著青春的力量,代表著先進群體的發展方向,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要深入貫徹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理解“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的深刻內涵,全面的投入到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高校青年深入社區,從事志愿活動,就是一種全方面的鍛煉。社區工作任務量重,工作內容繁雜,需要頻繁的與基層群眾交流,這就需要高校青年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思路的清晰,并具有服務的熱情,對于青年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寶貴的財富,因為在志愿活動中,學生的各項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這就對以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都得到全方位的升華,而這對于學生的政治修養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政治素養決定了人的格局,而格局對于人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高校青年參加社區服務對于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師的授課形式以理論知識輸送為主,將大量的理論知識打包,完整的傳輸到學生的腦中,其教學效率有待商榷。高校思想政治內容內涵豐富,學生需要運用大量的已有知識內容來逐漸的消化思政內容,實踐證明,憑借新舊知識融匯貫通,用概念來解釋概念的教學質量要遠低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策略,社區服務為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搭建了實踐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志愿活動,在實踐中感悟所學的思想政治知識內容,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高校學生把知識學活、用活。
高校青年思想活躍、對客觀事物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他們更具有想象力與創造性,這種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為社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提供創造性的方案,有效的降低社區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2020年初期間,一些社區采取了無人機監管的方式,當發現社區內有人不遵守社區規定,擅自外出或出現集中性行為時,就可以“隔空喊話”,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些富有創造性的建議大多來源于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他們獨特的視角讓解決問題的方案富有創造性,為社區建設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方案。
社區是一個“人情”社會,社區的老年人更信賴熟悉的面孔,高校青年志愿者與社區的老員工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盡管他們工作努力,服務熱情,卻很難取得社區中老年人的信任,同時也很難得到中老年人的尊重。社區中老年人的對青年工作者的態度,又反作用于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他們出現自我懷疑的現象,進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到志愿活動。
不可否認,高校青年的理論水平確實很高,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更為多元化,可以把問題“看透徹”,因此以試卷呈現的各類問題很少能難倒他們,可是社區志愿活動并不是一張試卷考題,與豐富的理論知識相比較,它更加注重社會實踐能力,切實解決社區中的具體問題,才是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初入社區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很少能勝任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這就暴露了高校青年社會實踐水平不夠扎實的短板,需要在長期的摸索中逐漸的提高。然而,部分高校青年并沒有樹立牢固的信念,堅持社區志愿工作,遇到壓力,就想著退縮;遇到別人的“冷嘲熱諷”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多次打擊之后,退出社區工作,為自己的社區服務工作留下遺憾。
社區服務工作是政府服務的組成部分,其工作的根本性質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了全面的推進社區工作,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區保障制度,然而多數社區都沒有建立相應的社區保障制度,只規定了志愿者應該履行的義務,卻沒有提到志愿者依法享受的權力。只有讓志愿者在社區工作中感受到尊嚴,看到自己工作所創造的勞動價值,才可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確保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順利進行,這就需要一套健全的保障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構建了正確的價值體系,明確了發展方向,使得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內容,但是缺乏一個實踐平臺,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實踐中;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實踐性強,只有腳踏實地的工作,才可以取得工作的效果,然而缺乏理論的指導,反而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社會實踐工作需要一個實驗環境,通過實驗來總結志愿服務工作,及時的發現工作中的問題,進而調整工作策略,提高工作效率。鑒于此,高校要與社區搭建青年志愿教育平臺,通過社區志愿服務工作,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容應用于實踐之中;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工作經驗與教訓,在反復的討論與實踐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以此來提高志愿服務工作的效率。高校與社區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高校負責人才培養與輸送,社區要接收高校輸送的人才,并執行人才再培養計劃,為高校青年在一線工作中積累更多的經驗。
社區志愿工作并不是商品經濟下的產物,它并不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是一套完整的社會性服務系統,這就會讓某些社區志愿者出現“方向迷茫”的現象,他們會錯誤的認為“做好做壞一個樣”,針對這樣的現象,社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采取學分制度,一方面建立服務反饋機制。社區對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高校青年進行登記,根據工作時長,計算社會實踐學分,將時間內學分反饋給學校,學校會對高分數者在給予實質性物質保障的前提下,給予更多榮譽,樹立高校青年的自豪感,讓高校青年認為社會志愿服務工作是一項有尊嚴,造福社會的重要性工作;所謂的服務反饋機制就是要讓高校青年了解到自己參與服務項目的進度表,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服務為群眾帶來的便捷性,讓高校青年充分的意識到社區服務工作的重要性。
雖然社區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但是這并不等同于所有人都適宜社區服務工作,所以社區就要建立科學的志愿者招募與培訓制度。在招募志愿者時,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設置招募條件,只招募符合條件的高校青年;對于那些符合招募條件,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伍的高校青年,社區還要不斷的完善培訓制度,通過培訓,盡快讓志愿者熟悉服務工作內容,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青年意氣風發,充滿活力,他們的存在,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社區單位要清醒的意識到高校青年的重要性,主動的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積極的吸納符合工作條件的高校青年,通過精心的培養與實踐,為高校青年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全面提高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讓高校青年成為未來社會發展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