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慧育/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高校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以此為統領,當前全國各高校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開展了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研究、教育和實踐。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主要從以下七方面著手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
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實有效途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模塊,注重從文化價值、文化內涵、文化形式等方面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精心挑選、恰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境,結合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物、史實、數據、論斷等進行有理有據、有情有感的教育,既提高了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又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引領、學習成才、社會實踐等生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抓實踐、抓活動、抓社團、抓網絡等手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融入到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文化血脈之中。著力建設“瀚海青年”“白師鶴巢”等網絡平臺,讓互聯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常態的網絡互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生活的融合,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值得黨員干部學習和繼承。總書記曾在大學訪問時表示,自己也是一個中華文化的熱烈擁護者、忠實學習者,并經常引用優秀傳統文化金句教育黨員領導干部如何為官做人。學校注重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組織黨員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經驗。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廉政文化,教育黨員干部爭作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模范,使黨員干部錘煉精神品格,培育崇高的價值追求,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學校積極籌建“博雅書院”,探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格律》《硬筆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通過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和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厚重學生文化底蘊,積極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標識建設、校史館建設和其他樓堂館所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積極建設唐鴻臚井刻石研究館藏室,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學校獲批“中國楹聯教育基地”,面向學生開展“三個一工程”弘揚傳統楹聯文化。校園中坐落著全國高校第一條楹聯文化長廊,百副古今名家對聯,懸掛長廊內,為楹聯文化教育和藝術鑒賞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每一門學科專業都有其獨有的演變歷程和文化特色。學校除了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大量的文化歷史類專業課程,將專業歷史文化融入教學,能使學生在專業領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豐富見識,有利于專業學習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學校積極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吉林西部地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如:邀請長白山技能名師為音樂學專業學生講授馬頭琴演奏課程,傳承和發展蒙古族音樂文化和馬頭琴藝術;為美術專業學生開設了通榆年畫創作技藝與技法和勾線平涂年畫技藝與技法課程,聘請長白山技能名師、著名年畫家為主講教師,發展和傳承通榆年畫藝術,眾多美術專業學生成為了通榆年畫傳習所的學徒;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中,增設楹聯文化和吉林西部濕地文學課程。
引導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走近師生,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活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知識、藝術方面的豐富內蘊,聚焦創新元素,開啟新思維,尋求新載體,使高校文化符號更具現代化、個性化、多元化。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精品,在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的基礎上,探索現代表達方式,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體現時代氣息,展現青春活力。學校定期舉辦學人講壇、文化節、女大學生文化節、社團文化藝術節、讀書節等系列活動;開展“瀚海新聲”新年音樂會、“丁香花開”詩詞文化節、《雨花臺》《雷雨》話劇展演等精品活動;開展“吾肆放歌”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千人快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節慶日系列活動,引導廣大師生投身校園文化建設,以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
地方文化能夠提升校園文化的辨識度和影響力,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地方文化發展。學校積極籌建“創新文化產業學院”,結合白師校園文化和吉林西部地域文化,推進校園手繪系列明信片、新生文化禮包、吉林旅游導航圖、丹頂鶴北歸線路文化之旅、科爾沁歷史文化資源回溯等文化創意項目,產出了大量具有白師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推動了當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高了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學校建有吉林西部文化產業研究所,面向吉林西部文化產業發展進行調研和分析,致力于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整體規劃、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文化產品開發等,積極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白城師范學院與所在吉林西部區域文化互為依托、良性互動,努力實現地方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全方位融合。學校汲取地方文化精髓,與地方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文化宮、名勝古跡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打造高等教育文化育人基地,組織學生參觀考察、聽取報告、現場教學,通過地方文化記憶的鮮活再現,通過新視角、新介質,使學生重新解讀地方文化,同時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了新理念,拓展了新空間。
學校注重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師范生師德師品和非師范生職業精神,注重與職業文化的交會對接。學校矢志教師教育,著力培養適應教育現代化需要的未來教師,制定了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著力濃厚教師文化,涵養師德師品。同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豐富靈活的職業教育、創業就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奮斗意識、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在學生質樸的心靈里埋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種子。
目前,地方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耕厚植仍在持續深入探索,必須結合實際在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在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在結合地方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才能促進地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植入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