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紅/云南師范大學
美國家校合作的意識較中國早,自二戰后就受到廣泛重視,而中國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才引起教育界廣泛重視,因此,美國家校合作的制度、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發展都較中國完善。[1]近幾年人們逐漸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國家也在不斷的規范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組織機構,法律制度逐步增多就是最好的體現,然而在家長與學校雙方都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下,卻沒有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開展方式,形式流于表面,教師與家長僅簡單互動;家長在家校合作中沒有實質性發言權,特別是低階層家長,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參與度低;對于家長與教師在行使兒童的教育權利與義務時,沒有明確的界限,權利行使模糊,導致雙方無法達成共識。通過分析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原因,對比不同理論解釋下的家校合作的優勢和局限,從而在四種理論基礎上擴展新型家校合作,為我國教育事業提供新的組織形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幫助。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將人置于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強調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把個體的發展與周圍的環境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若干個系統,即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以及宏觀系統。首先是微觀系統,主要是指個體直接接觸并參與的,與自身有直接而緊密聯系的環境,比如家庭、學校、同輩群體等;其次是中介系統,它是指個體所處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微觀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學校和家庭,家庭與鄰居等之間的相互聯系,中介系統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取決于微觀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外層系統,它是指在個體成長的生態環境中,一些環境因素并不直接接觸或參與,但可以對個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系統。[2]如不同職業背景的父母傳遞給子女不同的價值觀,我們稱為“隱性課程”或“潛在課程”。最后是宏觀系統,它指個體成長所處的整個社會環境及其意識形態背景。[3]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以學生個體周邊直接接觸的環境為同心圓,根據直接作用與個體關系的大小依次包含于另一個系統中,前三個生態系統均存在于宏觀系統中。各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共同促進個體的發展,如果個體不能與其所處的環境形成較好的互動關系,則會對個體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生態系統視角下的家校合作,對孩子產生直接作用的是處于微觀系統中的家庭、學校,但是家長在家校合作的參與度、貢獻量,以及家校合作能否發揮作用也受到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如處于微觀系統的家庭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經濟程度、父母的社會地位都會影響著參與子女教育的態度與能力。[3]而這一生態系統的家庭因素與上述講到的家庭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相同,對于低層階級的父母在時間、金錢、資源、態度、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在參與孩子教育中表現出明顯差異。微觀系統中的這些差異又影響著中介系統,在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中,家長文化背景的差異,社會資本的差異等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家校合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這又表現在“家庭缺失論”與“教育機構歧視論”,且處于高地位的父母也會擁有廣泛的人脈,見多識廣,在以家長會、家長委員會形式的家校合作中有較大的影響力。受到微觀系統影響的個體,由于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身呈現出來的儀態、舉止行為、思想觀念同時也會在學校與人相處時表現出來,這就會影響到學生與同學的關系,還會影響到教師對其指導教育的方式。與社會分工與社會資本理論不同的是,生態系統視角下的家校合作把社會因素也納入其中,社會對家校合作的態度,如是否為支持家校合作而出臺一些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法律法規,沒有給家校合作以明確的保障制度,是否成立家校溝通的平臺,學校和社區有沒有為家長開設與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關的講座、論壇,媒體有沒有對家校合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及時的報道等。通過社會的參與,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進一步合作提供平臺、機會、保障。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總是與其他事物處于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之中。[4]家校合作不僅只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簡單聯系,而是與各個事物相互作用著。
愛普斯坦在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交疊影響域理論,主張家庭、學校、個體與社會組織對學生的發展與教育的影響力是重疊的,即學校、家庭和社區單獨或共同地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發展。該理論把學生置于重疊影響理論的中心,從外部模型來看,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經驗、價值觀和行為可以相互結合也可互相分離影響著學生個體。即有些活動應該是學校、家庭和社區分開來進行的,強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機構對學生的獨特影響力,而有些則必須是三者合作完成,三者之間共同作用產生的交疊的影響可能形成參與某項活動的條件、場地、機會或不同的激勵效果。[5]且彼此交疊面積的大小,隨著適齡活動及學生參與其教育的交流及決策變化而變化。從內部模型來看,主要解釋交疊區域三個主體如何影響著個體,當家庭、學校和社區形成相同的經驗、價值觀和行為并采取一致行動時,交疊影響便產生了。這種作用發生在群體和個體兩個層次,群體層面,它可能是以家庭、社區為單位的集體性活動,如學校邀請全體家長參加的家長大會或講座;在個體層面,它是以教師、家長、學生或社區人士為單位的個體行動,如教師對家長進行一對一指導活動[6]。三種環境對于孩子的發展的影響力是交疊且不斷累積的,將持續地影響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的成長。
該理論視角下的家校合作對生態系統進行了改進,在生態系統理論中是以個體直接接觸的環境為同心圓,存在于其他生態系統中,雖然與交疊影響域理論一樣,都受到家庭、學校、社區的影響,但是在交疊影響域理論中是以學生個體為中心,三個環境共同或分別影響著個體,既看到每個環境的獨特影響,又看到三個環境共同作用下的影響,并且僅僅是以學生個體為中心,這就削弱了學生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響,而只強調作為個體的學生受到家庭、學校、社區的影響;但是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學生個體所在同心圓是以周邊直接接觸的環境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資本的影響,而這一影響對學生、對老師產生的結果都與家校合作相關。
社區在家校合作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整篇文章的論述得知,家庭文化資本在家校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目前的現狀來看,不同的家庭的文化資本已經對子女造成了不同層次的影響,從父母自身因素來看,父母也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資本,而這一努力方式,除了靠自身意志、勤奮等來自學外,還可通過發揮社區在家校合作這一平臺來幫助家長獲得提高,婦聯和社區委員通過以講座、培訓、文件制度等形式的家庭教育來實施,各相關部門、家長、及學校都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特別是早期兒童家庭教育,充分利用互聯網,開發家校合作的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家校合作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作為家校合作的指導理論,每個理論在特定時期都發揮了它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理論也在不斷進化。本研究認為,有效的家校合作應該是一個循環的狀態,各個因素之間都有相互促進作用,各個群體之間是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