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陽陽/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7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于課程的總目標,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學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其中,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培養學生優秀的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的培養,在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外文化,學會尊重外國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異,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吸取外國文化之所長,形成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意識,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鑒賞不同文化、去粗取精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地人生觀、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品德。
在當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針對文化意識的培養相對較缺乏,主要表現在如下兩點:
首先,由于受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導向,教師往往更注重重點詞匯、語法、句式以及相關試題及其答題策略的教學,而且對于高中階段來說,文化知識在高考中考察的相對較少,很難使教師樹立文化知識教學的意識,學生缺乏了教師的引導,更是難以習得文化知識。
其次,從我國當下的大多數學校的師資情況來看,高中階段有留學經歷的英語教師數量并不是很多,難以理解文化背景及其相關知識對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作為教師,很少有時間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為目的進行閱讀與學習。即使是教材中涉及的文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也幾乎不會展開為學生深入細致地講解,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教師對西方人文知識的掌握仍停留在較淺薄的層面,不足以向學生傳授。
從橫向來看,現階段的高中英語教材涉及的文化知識非常豐富,包括文化遺產、文學藝術、影視歌劇等。但是其在教材中的體現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教師在思想上重視不夠,因而在備課時對相關文化知識的發掘探尋是遠遠不夠的。長此以往,學生所接觸的英美文化知識少之又少,受老師的影響把重心放在了學科知識的學習上,鉆研考試題型、總結應試技巧,由此導致學生對文化知識學習的興趣也與日俱減。
從縱向來看,隨著學生英語學習的深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所需的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知識,而是語言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價值情感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如何將教材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學習生活、文化積累,以及情感塑造相聯系,完成從語言知識到技能訓練,再到情感體會的過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轉變文化知識在教師教學中的地位,教師應該秉承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原則,及時調整個人的教學觀念。要增加文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的比重,教師首先應該具備豐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之余擴充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從而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首當其沖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僅要掌握學科教學所學的知識和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其他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涉及。
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比如: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三的第三單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給出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百萬英鎊》的選段,教師可以借助這個機會讓學生閱讀整部《百萬英鎊》以及馬克吐溫的其他作品,并為學生講解美國文學知識,拓寬視野。由此,具備一定的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品味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吸收中西方文化精華。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從整體到部分都進行重新構思設計,真正把文化知識的教學融入、滲透進去。導入環節是非常好的教學機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所學內容做鋪墊,又可以幫助擴充知識面,逐漸培養對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在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二Unit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這一單元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為學生展示俄羅斯的琥珀屋以及其他輝煌宏偉的世界文化遺產,并在后續的教學環節中相繼為學生展現它們的起源、發展、保護,由此聯系到我國的著名文化遺產圓明園,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發展與成果,了解歷史的真相,樹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以及愛國意識。
教學評價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檢驗,也是教師發現自己不足、調整教學的機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逐漸融入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在考試中也加入對相關知識的考察,使學生逐漸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進行高中英語教材必修四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這一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同時對中西方語言文化中的幽默表達以及幽默文化在中西方的發展進行考察,既呼應了單元主題,檢測了學生對語法知識,詞句結構的掌握情況,也提示了學生需要增加對文化知識的了解與學習。
為了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興趣,主動學習,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使文化學習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在課堂之余,開設西方文化選修課,比如:《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漫談》《電影中的英語欣賞》等;在活動組織方面,學校可以開展校園英語文化節、外文歌曲比賽等相關活動;在環境布置方面,創設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在校園廣播中加入英文播講,教室中設置英文海報,宣傳畫等等。在課外,幫助學生通過全方位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政經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為學生今后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結合實際,以新課標為指導,恰當合理地將文化知識融入教學,從而使學生積累相關知識,拓寬國際視野,學會鑒賞不同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自我樹立文化意識,主動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時在教學中牢牢把握課內課外的結合,即課上的教學強化,課外的潛移默化。深入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和價值情感,以此為基礎設計并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文化判斷,從而樹立文化品格,最終使學生能夠自覺地達到文化意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