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淼/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場景化英語模擬實訓旨在將真實生活場景融入學習中,讓語言學習生活化。該實訓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英語交際能力,加強英語語言學習的實用性。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際。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交際教學法為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D.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語言學家Swain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說(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實現了二者的有機銜接。交際教學法的倡導者提出,在真實的語境下表達意思是語言學習最有效的途徑,交際教學思想提倡以交際為主要學習形式,以真實的日常語言為主要學習內容,以真實的交際目的為學習活動目的[1]。雖然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海外感受真實的場景交流,但是可以基于視頻或文本學習交流形式,掌握交際內容,在讀寫的基礎發展聽說,讓學習者們有的說、敢于說、善于說。
由于教學要求與教學條件等原因,現在大學生英語課堂中課時不足,且聽力和口語等課時占比不高,不足以支撐學生們進行生活中的語言運用,所以大多數人學會了停留于筆尖的“聾啞”英語,讀寫技能中會讀會寫的人大有人在,會聽會說的人卻仍難以滿足對應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基于課堂教學條件的限制,英語課堂上提供給每位同學的練習機會有限,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場景化英語模擬實訓創造情景去幫助學習者在課堂外進行語言材料的訓練,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場景化英語模擬實訓,是以語言材料文本為基礎,模擬日常生活交流,創造生活場景,再以聲音或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習者更具代入性。
考慮到實訓成員們并沒有海外生活經歷,想要憑經驗去創設地道對話環境比較困難,因此為了讓表現形式及內容更準確、更貼切生活實際場景,前期投入大量時間來研究相關英語生活場景的書籍及資料,保證足夠的輸入并從中選取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材料,建立小型專用英語場景化語料庫是很有必要的。
從18世紀至今,語料庫的建設和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雖然現在已經有建成的完備的大型語料庫,但是語料庫發展的前景仍是多樣化的,隨著口語語料庫逐漸成為發展的方向,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語料庫研究對我國語言研究的重要意義。以代表性的語料庫之一——英語語料庫為例:而場景化英語模擬實訓中的語料庫就是以篇章為基礎,以生活口語為材料制作成文本展示給學習者,并配以音頻或視頻進行播放。
然而語料庫建設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積累。且語言的語料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表達方式,尤其英語更甚,所以對于語料庫的擴充是一項持久的任務,而且有些主題下的內容也不是一篇文本就能詳盡的,會進行更新與拓展。因此我們對于語料庫的建設主要以確定場景主題為主,后續根據實際發展變化不斷擴充完善。
在制作文本材料時,我們主要是以王靈芝的《實用英語會話》(Practical English Conversation)和Jean Yates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English Convers-ation 為主,依據現實大學生主要需求將場景劃分成了交際英語和求職英語兩大部分,在交際英語部分又細分成了禮節表達、需要表達、情感表達、建議表達、生活服務表達、社交活動表達以及休閑表達等;求職英語里細分成了求職詢問、求職面試以及待遇詢問等,在選擇具體內容時也會參考其他文章,盡量做到不重復,盡量不讓學習者們感到老生常談。
為確保每篇文章質量,更新頻率定為每周兩次,且一次是推薦篇,一次是制作篇。每周三發布的一般是推薦性文章,會根據聯系時事推薦一些質量較高的英語或雙語文章,或者是對英語學習具有指導性或幫助性的文章。每周五發布的是我們實訓模擬的主體,也就是成員們制作的音頻或視頻文本。
實訓的文本在確立了語言材料后會根據具體需要以之為藍本進行組織改編形成最終對話文本。實訓成員們根據實際設備條件以文本為依據進行聲音錄制或視頻錄制。錄制完成后將文本及音頻或視頻發布供大家學習。文本篇幅不長,學習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符合日常會話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方便大學生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
以第一次的模擬實訓為例。第一次模擬實訓的主題選了“問候”,因為這是最常見的寒暄方式,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素材選自王靈芝的《實用英語會話》(Practical English Conversation),因為設施不完備,且此書沒有音頻文件,所以是成員內部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對話并對聲音進行錄音并配以相應圖片發布到公眾號上的。
在這篇文本里將內容分為了引言、關鍵句表述方式的提取(共有9個notes)與場景的實戰演練。引言部分講述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互動引出了如何與他人進行問候,表述方式部分為學習者們呈現常用表達以便快速了解內容,接著場景即實戰演練部分分為了偶遇與老友特意來家中拜訪兩部分,以場景對話形式向學習者進行展示,并配以相應場景圖片以便增加互動性,增強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在第一次的嘗試后我們發現不能僅僅按照之前的兩本素材書進行模擬,因為書上有些內容過于簡單,有些內容篇幅不夠,所以需要尋求更高層次的內容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除了這兩本書外還會借助可可英語、British Council Learning English等網站進行素材的收集。
同時,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增強可實踐性,我們決定不按照原定的場景順序來編輯文本,而是首先關注時事,結合時事拓展出來場景文本素材對話。如春節期間發布了“春節的習俗”以及“宅在家里做什么”,還有“居家強身戰疫情”,更大程度上與生活息息相關,其次才是尋找經典類的場景文本素材。每次文本創作都會盡量通過對文字及圖片版塊的靈活設置讓讀者們感受到場景的存在,此外,為了更好地為大家展示原汁原味的英語對話場景,我們盡量選擇連貫的對話,且一般自帶錄音,這樣大家聽起來能夠更加融入場景,從而進一步增加學習者們進行學習或模仿的興趣和動力。
其實模擬實訓的過程不僅僅是成員內部對場景的設定及模仿學習的過程,也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環境讓更多的大學生和英語學習愛好者通過場景化對話的學習,進行相應的模擬并在生活中進行實訓,由此真真切切地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增強語言的實用性,讓學習者學會開口說、適應開口說、愛上開口說。
此次對場景化英語模擬實訓的研究以及語料庫的建立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經歷,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意識到大家的關注點已經更多地放在了口語輸出與口語語料庫的建立上。因此不能僅僅只讓學生們進行英語單詞、語法與閱讀等輸入性學習,還應加大加強學生口語方面的輸出學習,而要行之有效地提高口語能力,就要加大學生的自主練習。隨著“翻轉課堂”的出現以及課堂形式的改進,傳統教學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將會改變,更多的會“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要想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激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是主要的;而要激起學生們的興趣則要將知識代入到生活情境中,讓他們有實際的運用,而不只是存在于書上或考卷上的理論。希望學生們能在場景化的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發現語言的魅力,通過語言的運用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主動自發地學習并運用英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