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宜謙/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使得不同國家的人有了更多的交際。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從事交際的過程。它的研究目的是幫助交際參與者不斷增強跨文化意識,自覺地排除文化差異的干擾,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適應,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可以順利進行。當今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存在的問題其實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中西方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性會影響目的語的學習和交際的通暢性。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目的語水平及交際水平,就要先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本文將具體對比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更好的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
思想觀念是文化的深層部分,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不同國家的人民有著不同的思想觀念,而人的行為與語言也會受思想觀念支配。西方人的思想觀念認為是個體組成的整體,要想拼成整體就要先從個體出發(fā)。從哲學角度來看就是更加強調(diào)個人的社會價值:他們認為團隊的成功是建立在個人的努力奮斗上的。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就是分異型句式:“There is a table in the room”.這里英語的表達就是先個體后整體,而中文的翻譯是:“房間里有一張桌子”,表達方式正好與英語相反,先說的整體后說的個體,這是由于中國人先整體后個體的整體優(yōu)先的思想觀念。比如想表達“我的包里有兩個本?!庇⑽牡恼_表達是“There are two notebooks in my backpack.”而不是“My backpack has two notebooks.”這些都是思想觀念的差異導致的語言結構差異。在哲學角度上,我們國家推崇的是體現(xiàn)民族凝聚力的集體主義社會觀,先有國,后有家,最后才到個人。中國社會從古代就推崇這種先天下,再個人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可以很好的詮釋中國人自古以來這種先公后私的意識形態(tài)。雖然中西方意識觀念有所不同,但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完全可以交流的,文化與文化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我們積極面對,發(fā)現(xiàn)認識問題的關鍵,著手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維形式是想象,收集信息,表達、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運用已知的信息來做出分析,進而做出決定,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思維形式的差異性使得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了一些障礙。在儒家“禮樂制度”的經(jīng)久影響下,漢民族形成了強烈的等級尊卑觀念、崇和尚儒的秩序觀念、舍生取義的道德觀念以及報國繼嗣的倫理觀念,而西方國家在交際中只依照已知事實進行評價,這就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觀念具有明顯的差異。社會學家Eric Horowitz指出:中國人普遍傾向于自身調(diào)整來適應外部世界,而西方人試圖改變世界來適應自己。在語言上體現(xiàn)出了以“I language”和“We language”。比如聽到對方贊揚自己時,英語會直接說“謝謝”,漢語則會謙虛的回答“過獎了”。此時如果對對方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不了解,就會在交際中出現(xiàn)問題。中國人會認為外國人不謙虛,外國人會認為莫名其妙,弄的一頭霧水。
圓形思維是在中國社會中最常見的思維方式,我們認為東西與東西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喜歡從一個點把思維發(fā)散出去,再收回來做一個總結,在語言的表達上也是婉轉(zhuǎn)的。西方則恰恰相反,他們是線性思維,認為東西與東西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直線,在語言的表達上也是直截了當。
主觀思維指從人心出發(fā)看待事物,這種思維比較重視感覺氣氛,情感的影響,但也有相關學者認為這種相對唯心的思維方式是更科學的思維方式,因為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會主觀的利用自己不斷加深的認識判斷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錯,然后利用自己已經(jīng)得到的信息去解決問題。中國人更偏向于主觀的思維,比較喜歡注重人際關系行事,在跨文化交際中會注重感情因素。與中國人相反,西方人更加偏向于客觀思維,在文化交際中更喜歡就事論事,不夾雜個人情感。舉個例子,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敘事方式就能反映這一問題,中國人喜歡在談事情的主題前添加各種修飾,把事情敘述得更加符合語境與生動形象,讓對方能感同身受。西方人的敘述方式就傾向于簡單直接,直接說明談話的目的,談話的目標,不會添加過多鋪墊。當了解到這是不同國家思維方式不同導致的,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障礙是錯誤地認為對方與自己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jīng)]有什么差別。根據(jù)本文上述提到的中西方文化存在的較大差異性,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發(fā)現(xiàn)問題后,我們需要找到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眾所周知,中西方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必然會產(chǎn)生跨文化交流的實際障礙。確立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意識,首先需要去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與關鍵之處,然后從實際出發(fā),積極面對因文化差異性產(chǎn)生的沖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目的語國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后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
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按照自己主觀意識形態(tài)給與對方回應,也就是將自己的母語文化模式套用到目的語文化中去了,產(chǎn)生了文化負遷移。所以在與西方人交流前,需要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了解對方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很多人文習俗是要通過雙方的交流才能發(fā)現(xiàn)與得到學習的。有目的性的增加跨文化交流,不斷總結中西文化差異帶來溝通上的障礙與化解方式,才能更好的減少文化差異給溝通帶來的阻礙。
中西方在思維模式上差異巨大,所以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要想更好地解決交際問題,不但要清楚中西方思維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還要具有中西思維方式轉(zhuǎn)換的意識,針對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性,本文提出以下需要注意的要點:
1、正確面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問題上,中西方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在我們的生活中主要體現(xiàn)在學術交流上。當西方人對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研究成果產(chǎn)生質(zhì)疑甚至當場給出反對意見時,我們要避免盲目的針鋒相對,學會給與西方人倡導的個人主義適當?shù)膶捜?,冷靜面對質(zhì)疑,注意溝通技巧,尋找化解爭端的最佳辦法。
2、拒絕文化標簽
文化標簽的存在是典型的主觀化思想,它針對一類人甚至一個國家的人進行整體概括,認為某一地區(qū)的人就應該是怎樣的。但實際上是,同一地區(qū)的人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性,這也是哲學上講的同一性中存在的斗爭性,人的性格是千變?nèi)f化的,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性,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采取同樣的應對方式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應增加與每個個體的交流互動,熟悉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溝通目的。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西方之間存在著不少文化差異。本文從思想觀念的差異性與思維模式的差異性這兩大因素分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給出解決方法,希望為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