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慧/
魯東大學
近年來,面對升學就業、社交和網絡壓力時中學生無法自如應對,加之未得到適當教育和引導,致使校園欺凌、離家出走等事件頻繁發生。加強中學生生命教育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生命教育是使人能夠認識、理解進而敬畏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
中國古代哲學家都是圍繞著“生命”這個核心概念向外拓展,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中國古代哲學將天地萬物看成作一個整體,北宋時期被譽為“橫渠先生”的張載在其著作《西銘》中寫道:“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其含義是世間萬物和人是一個生命有機體,世間一切是天地所生,天下人皆為我同胞兄弟,世間萬物皆為同伴。其核心就是要用心去愛這一切人、一切物。[1]
近代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國人杰德納·沃特斯正式提出并實踐之后逐漸傳播到其他國家。[2]20世紀末,中國引進了生命教育并為之普及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準備和實踐,使生命教育在人格培養、公民素質的提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萌芽階段(1995-1999年):對社會現象和教育問題的反思,并將這種認識和反思提升到對國情下實施生命教育的探索。
借鑒和吸收階段(2000-2003年):從價值取向、課程設置、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借鑒國外優秀理論成果和實踐的基礎上將之與哲學、醫學等學科聯系起來對生命教育進行學術詮釋和學科界定。
發展階段(2004-2010年):生命教育的理論準備階段,大量的論文和書籍爆發式的發表,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也取得很大的突破。許多學校嘗試開設生命教育相關課程。
成熟階段(2011年至今):生命教育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相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下,生命教育明確了生命教育的目標,形成了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和成熟的教學模式,使之與其他學科的兼容具備了可操作性,為生命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打了堅實的基礎。[3]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惡果,且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糧食危機和自然災害等問題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同時自殺低齡化、疾病等許多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美國生命教育就是在這種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美國的生命教育大致分為人性教育、生命挑戰教育和情緒教育三類。在實踐方面,美國除了傳統教學手段之外還采取了互聯網及電子傳媒等更加靈活的方式,還出現了許多校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進行相關指導。如今,美國的中小學已經普及了生命教育。[4]
其他國家生命教育也各有特色,如:俄羅斯生命教育主要特點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推廣等方式促進了生命教育的發展[5];德國的生命教育創新性的增加了“善良教育”,來培養學生善良的品性,主要內容有“尊重并敬畏一切生命”“同情弱者”“待人寬容”以及“唾棄暴力”[4];澳大利亞在生命教育實踐方面表現突出,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普遍設立了生命教育中心,這種模式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甚至英國的生命教育都是直接源于澳洲模式。
面對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該如何豐富生命教育內涵、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創新生命教育模式、提升生命教育質量和中學生應對危機能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理解生命的生物學特性,理解生命的本質。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們認識到自然界是生命共同體,只有認識了生命的本質、承認生命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才能使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理解生命的社會屬性,感悟生命的意義。中國女排、黃文秀、張富清……,無數的個體用生命閃耀著光芒,超越了生命本身,成為無私的道德屬性的生命。
理解生命的精神特性,提升生命質量。四川森林消防員、王繼才等無數的英雄前赴后繼,使我們再次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首先,使學生對生與死秉持科學的態度。選擇自己如何活著的同時也有義務尊重、敬畏和保護身邊的生命。第二,與那些感動中國的英雄相比,該如何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我們能否摒棄那些錯誤的、極端的價值觀,堅守集體至上、甘于奉獻的積極價值觀。第三,讓學生認識到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合作共贏才能體現生命共同體的價值。[6]
揚棄傳統的生命教育觀并豐富其內涵,生命教育至少應包括“自然與環境”“安全與健康”“養成與交往”“生涯與價值”四部分內容:
1、“自然與環境”部分包括“當今世界”和“人與自然”
當今世界模塊在了解世情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國情和社情的了解,擴展眼界的同時,更好的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人與自然模塊包括: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能源緊缺、糧食危機、生存技能、動植物常識以及野外安全等內容。
2、“安全與健康”部分,包括家庭安全、學校安全、社會安全、身心健康、兩性健康幾個模塊
家庭安全主要包括應對火災、觸電、盜搶等突發事件的安全常識。
學校安全主要包括:運動安全,預防和應對校園暴力及其他意外。
社會安全主要包括網絡安全、交通安全和暴力等問題。
身體健康方面,認識身體構造、生長發育規律、疾病預防及治療等內容。
心理健康方面,在了解氣質、個性、情緒的基礎上,做好情緒管理、適應環境及變化、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兩性健康方面,在了解兩性差別、成長發育的基礎上,形成正確兩性觀。
3、“養成與交往”包括習慣養成和社會交往
習慣養成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文明習慣。
學習習慣方面,使學生學會基本的學習策略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生活習慣方面,養成講衛生、勤鍛煉等好習慣的基礎上會自我管理。
文明習慣方面,傳承傳統美德的基礎上,使用禮貌用語、社交禮儀。
社會交往涉及“家庭溝通”“社會交往”。
家庭溝通方面,使學生尊重、理解父母,承擔必要的家庭責任。
社會交往方面,使學生可以應對社會壓力、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并積極參與公共生活,遵守社會規則,熱心公益事業。
4、“生涯與價值”部分包括“發展規劃”“三觀培養”和“生與死”
發展規劃方面,在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的基礎上發現其優點和特長,充分發揮其潛能和積極因素,選擇最適當的成長途徑,最大限度的促進個體發展。此外還應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三觀培養方面,應讓學生在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擁有一個崇高的精神世界,為人生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方向指引。
生與死方面,要了解死亡,學會向死而生,奮斗不止,成就人生。[7]
使生命教育滲透進各個學科和各個階段的學習,利用各個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將生命教育融入其中,促進生命教育的落地實施,在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更好的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生命教育作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的同時一定要遵循教育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時俱進、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生命教育,使學生積極去探索生命的真諦,成就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