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鳳
格爾木市第三中學
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初中音樂的學習,能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我審美能力,對個人素養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實際上,音樂學習的內容比較復雜,包括背景知識、音樂知識、音樂理論等,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展開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內容和形式的變革,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藝術學科的重要性,只注重課本上的教學內容的講解。音樂教學需要學生在了解音樂知識及其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欣賞。欣賞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欣賞音樂時能全情投入,這樣才能更充分地體會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轉變在師生交流過程中的角色,要通過教師的語言行為與學生的精神之間形成交流和溝通,營造教學氣氛和創設教學情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過程。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氣氛創制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阻礙了師生之間的預先互動和溝通。
在初中音樂的教學中,由于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動互動的意識,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呈現出一種相對被動的狀態。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狀況比較特殊,常常處于一種既缺乏主動性又有表現欲望的矛盾狀態中,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對這種狀態進行引導,使學生能迅速建構交互式的觀念,主動地與教師互動。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一切有效學習的基礎,中學音樂教育不應也不能承載過多、過重的專業知識,如果一位音樂教師把大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初中的學生,要達到教給學生適合自己學習階段的音樂知識的目的,那當然是不可能的。音樂老師應善于用音樂之美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用情感感染學生,最終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意識,使他們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放松。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加強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學實踐的研究與欣賞,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才能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豐富影像資料,結合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對作品中的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表現進行獨立的分析與理解,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感受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自覺的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鞏固學生的地位,保證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
新課改提高了音樂欣賞課的地位,教師應完善新課改的教學內容,設置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用簡練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教學藝術吸引學生,使學生對學習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行鑒賞、品鑒、思考,使教學內容成為師生的興趣中心。在教學中若能恰當地穿插當下流行的音樂元素,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既能豐富課堂內容,又能使之成為吸引學生的亮點。
學唱樂曲除了要使用樂器伴奏外,在單元欣賞中更要強調學生對樂曲的欣賞能力,在日常音樂教學中除學唱歌曲外,還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對樂曲的欣賞、表現行為和感官感受等進行學習。這一過程中若缺乏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參與,缺乏聲畫結合的經驗,課堂教學質量將大大降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盡量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多將音樂與錄像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將音樂之美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營造一種動感、有趣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音樂的美在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覺,相同的曲子在聽感上也會因人而異,具體表現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只有用心傾聽,對音樂有自己的感受,才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之中。老師應該讓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親自實踐,親自體會,通過參與活動和互動感受音樂,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肢體協調性和發散思維能力,培養自我的音樂個性。教師可專門挑選適合的音樂進行教學,鼓勵學生隨心所欲地創作和活動。讓學生在和諧、自然的教學環境中,充分發揮想象,積極進行創造,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肢體協調能力、勇于表現的能力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大提高。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教學手段,建構互動的音樂課堂教學,為學生創造可自由發揮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加強與學生的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音樂知識,在初中繁重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放松。并且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期更好地實現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