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黃岡師范學院
歌劇指的是用歌唱方式表達戲劇藝術,而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歌聲學習,還要加強學生在表演方面的學習。[1]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訓練有助于學生在技能訓練中結合實踐,培養具有綜合性素質的聲樂技能人才。
在聲樂教學中,人物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對聲樂技巧更加快速的進行消化和理解。在進行歌劇表演和排練時挑選有表演天賦的學生,能幫助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克服外在環境或者內在的影響因素堅持完成表演,對提升其表演素質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在進行歌劇的訓練中,還有利于學生提高對音樂的學習能力。[2]因為從歌劇藝術的特征來說,其在表演方面本身就具有較高的要求,包括表演者的臺詞功底、歌唱功力、舞臺形象、情感抒發等多方面。一般在聲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一對一教學,在學習中由于傳統音樂的獨唱特征,導致學生只需要在伴奏配樂中融入自己聲樂旋律就可。但是在歌劇表演中,聲樂是具有多元化的,不僅有混唱,還會有合唱,這種聲樂形式就會要求在歌劇表演中既需要配合配合伴奏,還需要考慮其他節奏。
另一方面,在聲樂教學中,歌劇不僅進一步充實了高校的教學素材庫,還能傳承我國傳統音樂劇做出了有力貢獻。[3]主要通過的歌劇表演的欣賞和學習實現豐富自身歌唱曲目庫的作用,同時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聲樂表演的興趣。一般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在進入高校后還要進行聲樂技巧的專業訓練,通常都是四到五個學期,然后再進行理論向實踐進行轉換的學習過程。在理論知識向實踐轉換和學習的過程,學生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和調整,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和消化。歌劇的學習和排練可以幫助學生對對作品內涵及人物思想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對歌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就是學生在嘗試進行歌劇表演中,還能對聲樂表演中表達情感的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興趣是學生學習任何一門技藝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4]在傳統的聲樂教學課堂學習中,教師只會一味給學生強加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模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不愛學習。但是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訓練,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歌劇表演中,其具有的波瀾壯闊劇情可以幫助聲樂教學更具有豐富性以及生動性特點,同時特定的服飾上還能將具有差異性的人物表現出現出來的矛盾沖突體現出更優異的舞臺效果,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內心世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聲樂教學的學習興趣。
和其他教學不同的是,聲樂教學往往不能通過試卷考試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的合格標準,這就需要歌劇表演來檢驗學生的表演能力,學生的編演能力能充分反映學生在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問題。歌劇最主要的呈現方式就是舞臺表演,其表演的基礎就是知識積累,這就要求學生能高程度的熟悉和理解劇本和動作,才能完成歌劇表演。[5]但是,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一個問題,就是對心理壓力的克服。一般在歌劇表演的排練中,基本上是不會有觀眾的,但是在正式的舞臺上,面對成千上百的觀眾,歌劇表演者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因此,要想實現整個歌劇表演過程中不會出現問題,就需要表演者克服心理上的壓力。由此可以看出,咋在聲樂教學融入歌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的,這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只有具有深厚的知識功底,才能深入理解作品,同時克服心理壓力,進而幫助學生鍛煉和提高綜合表現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要想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歌劇表演訓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形體表現能力,還能進一步提升語言塑造能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深入理解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歌劇表演訓練的作用,結合當前在聲樂教學中的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進,才能促進聲樂教學發揮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融入歌劇表演訓練,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和實踐應用為目標,最大程度上發揮歌劇表演訓練的作用,幫助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歌唱形式,感受藝術文化,進而更深層次的掌握聲樂知識結構,有效提高聲樂教學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