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艷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畢節一小
1.“戲曲進校園”的推進情況。自國家提出“戲曲進校園”的號召以來,作為國家第一批“戲曲進校園”試點的河南省就積極開展了此項工作。河南作為中原大省,其戲曲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例如河南省豫劇團和多地市豫劇團及表演團體,選拔了戲曲梅花獎獲得者等優秀戲曲演員進入校園,為學生們表演了《花木蘭》《清風亭》《紅燈記》等百十部經典的傳統和現代豫劇。河南小學里,河南學子占比大,他們對豫劇有一種天生的親切和熟悉,所以易于接受“戲曲進校園”這項活動的開展。
2.戲曲在校園傳播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戲曲文化在小學內的傳播情況并不樂觀。第一,小學生對戲曲的接觸少。當今小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都被微信、游戲、歌曲、網絡文學等內容占據,加之戲曲的節奏和小學生快節奏的生活不太匹配,學生很少愿意花時間去接觸戲曲。第二,小學沒有形成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
1.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小學小學生對傳統的戲曲藝術接觸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這對戲曲藝術的保存和傳承來說非常不利,更不要說促進戲曲藝術進一步發展了。我國有很多小劇種已經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中共中央下達文件制定政策,意在挽救戲曲藝術。只有通過政策的刺激才能夠更好地推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中國戲曲種類里,最高雅的曲種就是昆曲。昆曲至今已流傳了600余年,其高雅之處突出表現為它的戲詞優美、文學性強。昆曲代表曲目《牡丹亭》中有這樣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似這般良辰美景,都付與斷壁頹垣”,這種優美的戲詞讓人聽了禁不住心神搖蕩。昆曲在傳播的同時,也傳播了我國傳統詩詞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漢語的音樂性。
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可以讓小學生產生對戲曲的興趣,了解關于戲曲的文化知識,比如“唱念做打”“生旦凈丑”“手眼身法步”等,以及角色更細致的分類、戲服圖案的含義、臉譜顏色代表的意義、經典曲種的代表性曲目,等等。戲曲知識是戲曲文化接受的基礎,沒有相關的知識會使小學生在欣賞戲曲的時候感到一種文化上的隔閡和精神上的陌生。引導小學生進一步了解戲曲文化知識,進而提升他們的戲曲欣賞水平,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播和戲曲文化傳播都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2.傳承戲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每個民族的藝術都凝聚著這個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在中國戲曲發展過程中,戲曲吸收并保存了中國傳統的民風民俗、歷史政治、道德觀念等內容。戲曲除了娛樂性,還表現出強烈的教育性。比如豫劇的經典曲目《清風亭》,講的就是一個被收養的孩子因貪戀富貴而拋棄自己的養父母,最后被雷劈死在清風亭的故事,宣揚了人要知恩圖報的道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程派的代表性曲目《鎖麟囊》講的是:因為躲雨,兩個陌生的新嫁娘在同一個亭子下相遇,有感于貧家新嫁娘的傷心,富家新嫁娘將自己裝滿珠寶的陪嫁鎖麟囊匿名相贈。多年后,富家新嫁娘因家鄉遇到水災而家破人散,巧遇貧家新嫁娘,被報恩相助,最終家人團圓。路見不平、伸手相助,但行好事、不問回報,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民族精神。
1.把握青年人審美習慣,有效傳播戲曲文化。中國傳統戲曲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耕時代形成的藝術產物,旋律節奏相對于現代的流行歌曲來說是比較緩慢的,戲曲的故事情節也不如現代小說和電影電視作品那樣跌宕起伏。從各方面說,戲曲都不太符合當代小學生的欣賞習慣。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吸收當今社會的文化元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戲曲也不例外,戲曲必須以傳承與創新來適應時代的變化。改革創新才能促進發展。我國戲曲一直在改革著、變化著、前進著、發展著。最近10年來,小學生對傳統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各地年輕人熱衷于穿漢服,傳統文化熱潮的興起對戲曲發展來說是一個好機會。
2.多種形式開展戲曲文化活動。戲曲文化在小學的傳播可以有多種形式,“戲曲進校園”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由官方發起的。小學內部完全可以發起更多形式的活動來傳播戲曲文化。比如,小學可以給予小學生一定的引導和支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小學生選擇用何種形式傳播戲曲文化,從而讓小學生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主角。這種主動傳播的效果肯定會比“戲曲進校園”這種被動接受的傳播效果要好。
3.開設相關課程,系統普及戲曲文化。為了調查小學生對戲曲的喜愛程度及接受難度,筆者在課余時間走訪了200名不同院系的學生,并制作了簡單的調查問卷。問卷數據表明,10%的小學生喜愛戲曲,因為他們愿意欣賞戲曲的服裝、動作;5%的小學生非常喜愛戲曲,因為他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聽戲,有著長期的欣賞戲曲的經歷;16%的小學生對戲曲不感興趣但也不排斥,因為他們很少聽戲曲;69%的小學生對戲曲完全沒有好感,因為他們覺得戲曲節奏緩慢,而且也聽不懂戲曲內容。
復興中華民族必然首先要復興中華民族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供了文化養分和精神支持。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進校園”活動不僅促進了戲曲文化知識在小學的傳播和傳承,更為繁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