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凌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北門里小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藏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閱讀中得到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就要充分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手段,在閱讀中深化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在加深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以讀來實現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以寫來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文思維能力。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以學生順利朗讀文章為主要目的,通常都是以講授法、一刀切的教學手段為輔助,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而且不利于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而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手段就不同了。教師可以用閱讀讓學生學會分析、批注文章內容,通過寫作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可以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引導學生,創新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在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中,實現小學藏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雙重提升。
讀后感是作文寫作的一種格式,指在閱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后,將自己所讀所想記錄下來,展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這種方法就可以充分運用于閱讀教學之中,尤其在小學級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在逐漸豐富,寫作能力在不斷提高。學生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完全可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而不是從文字表面上理解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雖然懂得了課文所表達的內涵,要像花生一樣做一個無私奉獻、講究內在、服務社會的擁有的人,但是這種理解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并不能對他們的主觀意識、人生觀念產生相應的指導作用。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完成一篇不限字數的讀后感,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課文相結合,寫下自己的深切感受。在這樣的寫作過程中,他們會從內心上接受到作者的思想熏陶,從而達到主觀的理解層面。
教育劇本是現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形式。這是一種立足于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文本內容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角色當中,體驗人物內心活動,并深刻理解文本內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好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人物和體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課本內容為藍本實現對人物形象的“再創造”。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就可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創設自己的劇本,各成員分角色進行表演。在準備表演過程中,學生會認真閱讀課文和掌握好故事情節,之后再根據劇本進行表演。這樣的方式,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增強了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并為課堂增添了趣味與活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也在持續優化,當前部編版教材收錄的課文都有其教育價值與引導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利用課文或課文片段開展仿寫與續寫活動,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對課文深層情感的挖掘,從而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進一步,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學生可以通過巴金樸素的語言感受到鳥的天堂的唯美景色,可以理解巴金對鳥的天堂的留戀之情與贊美之情,從而總結出本文對于生命與自然的熱愛主題。但是,筆者為了進一步開發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按照巴金寫作的模式寫作文,于是學生紛紛寫下來自己本來認為是很普通,但是后來卻感到無比欣喜的事物。通過這樣的仿寫過程,學生這時突然發現,巴金也在告訴我們,自然與生活所存在的美需要我們具備發現美的眼睛,輕易下的結論往往存在巨大的錯誤。
語文這門人文學科而言,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材知識出發,做好情感引導,培養學生的感性認知,提升他們對閱讀與寫作的感知力。教師通過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將學生引入文本內容深處,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從而為學生的寫作構思提供一定的情感基礎,實現閱讀與寫作水平的雙提升。例如,在講解《秋天的懷念》這一文時,首先,教師要從文本創作背景以及作者思想主旨出發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史鐵生表達的母愛之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讓學生體會作者與母親之間深厚的情感;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閱讀本文內容,并在閱讀中與作者之間建立情感共鳴;最后,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一篇與母愛有關的短文。這樣一種以情感為主線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過程,能夠在閱讀中奠定學生的情感基石,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促進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掌握這一教學手段,利用讀后感寫作、課文仿寫或續寫、摘抄任務等形式與手段,讓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與發展。